2025年資本圈上演“大逃殺”!
170億外資火速撤離印度,其外國直接投資暴跌97%,昔日“下一個中國”的光環碎得徹底。
反觀中國,成了資本避風港,日本對華投資狂增55.5%,多國紛紛加碼。
曾被捧上神壇的印度為何遭資本拋棄?中國又憑啥讓外資搶著入局?
![]()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中印資本流向大反轉
2025年剛過去九個月,全球資本市場的變化快得讓人跟不上節奏。
曾經被無數人看好、喊著要當“下一個中國”的印度,突然遭遇外資集體“用腳投票”。
而另一邊的中國,卻成了資本眼里的香餑餑。
外資扎堆進場,尤其是日本企業,投資熱情高得嚇人。
![]()
先看一組直觀數據,對比強烈到讓人意外。
印度這邊,前九個月外資從股市撤出去的資金超過170億美元。
最高的時候甚至沖到了176億美元,相當于每天都有真金白銀在往外流。
![]()
更讓人吃驚的是外國直接投資,上個財年,也就是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還能有近100億美元的規模。
可到了2025年同期,直接斷崖式跌到只有3億美元,一下子縮水了97%。
![]()
要知道,2022到2024年那兩年,印度可是風光無限。
GDP增速一度沖到6.9%和7.6%,孟買股市也一路漲不停,2024年一年就吸引了635億美元外資。
不少人都預測它能取代中國的位置,結果才過了不到一年,就從人人追捧的香餑餑變成了沒人敢接的燙手山芋。
![]()
再看中國這邊,完全是另一番熱鬧景象。
同期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快到4.9萬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6.2%,相當于每天都有一百多家外企來中國落地。
日本企業的動作尤其大,對華直接投資猛增55.5%。
![]()
像德國博世、日本本田這些國際大公司,都紛紛在中國追加投資,不少日系服務品牌也在忙著加快布局。
曾經被資本短暫分流的注意力,現在又重新聚焦到了中國身上,中國實實在在成了全球資本的“避風港”。
![]()
印度留不住外資真相
外資為啥突然不待見印度了?核心還是問題攢得太多,實在讓人沒安全感。
首當其沖的是政策太善變,外資總感覺被當成了“韭菜”。
印度被外界詬病有稅收方面的強硬傾向,三星、小米、谷歌等企業都曾收到過天價罰單或補稅通知。
而且執法缺乏一致性,政策說改就改,企業想安心經營都難。
![]()
除了政策不穩定,基建的短板也特別拉胯。
印度港口的卸貨效率只有中國的七分之一,物流成本比中國和越南高出18%以上,卡車平均時速才40公里。
更麻煩的是,三分之一的工廠每周都會遇到停電情況,生產節奏經常被打亂。
![]()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的政策還幫了倒忙。
特朗普政府對印度加征50%關稅,直接導致印度9月對美出口下降20.7%。
同時H-1B簽證費用翻倍,再加上AI技術興起,嚴重沖擊了占印度GDP9%的IT外包行業,就連塔塔咨詢這樣的行業巨頭都裁了1.2萬人。
![]()
而喊了多年的“印度制造”,實際進展也越來越慢。
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已經跌到12.5%,是196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很多電子元件還得依賴進口,產業鏈不完整的問題很突出。
2025年前兩個月,印度手機出口直接暴跌41%,競爭力明顯比不上越南。
![]()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財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印度本土企業對外投資達290億美元。
其中63%都流向了新加坡、毛里求斯等低稅地區。
這可不是單純的海外擴張,更多是企業用來全球布局的中轉跳板,也從側面反映出印度本土投資環境的吸引力不足。
![]()
不過面對這些問題,印度也在推補救措施。
政策上,2025年簡化了外資審批流程,開放部分行業100%外資準入,還在推進稅制改革,預計能釋放2.5萬億盧比的市場活力。
![]()
基建方面,新增了清潔電力裝機,同時啟動了多個基礎設施項目。
產業端推出生產激勵計劃,重啟半導體相關計劃。
貿易上和英國簽了自貿協議,99%輸英商品都能享受零關稅。
![]()
中國成外資定心丸
同樣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反而成了外資的避風港,靠的就是實打實的優勢。
首先是供應鏈又穩又全,這是外企最看重的。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90%以上的零部件都能本地采購,效率高、成本可控。
![]()
比起印度等地常出現的零件短缺,中國供應鏈的快速響應能力,成了很多外企持續加碼的關鍵。
投資回報率實在誘人,資本自然愿意來。
資本都是奔著賺錢來的,在華的日企平均回報率達到18.4%,遠高于美國的8.8%和英國的14.7%。
![]()
比如薩莉亞在華銷售額一年增長超過25%,羅森成了第一家全面盈利的日系便利店,松下在上海的新能源廠一投產就賺錢。
這樣的回報,資本當然舍不得走。
![]()
營商環境還在不斷優化,政策確定性高。
中國政策確定性高,外資更容易做長期規劃。
RCEP生效降低了貿易成本,中日互免簽證方便人員往來。
![]()
各地還推出不少實在的激勵,比如深圳對新增投資超過5000萬美元的外企,最高獎勵5000萬元人民幣。
再加上產業創新帶來的新機會,中國已從“世界工廠”升級為“未來市場”。
本田新建兩家新能源工廠,三井和三菱化學布局半導體材料,電裝打造零碳智能工廠……日企都在搶抓高端制造和綠色轉型的機遇。
![]()
別忘了,中國市場的規模和層次也是獨一份。
14億人口加上不斷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潛力巨大。
外資布局正從沿海向中西部擴展,東洋炭素投資成都、永旺進武漢長沙、優科豪馬深耕山東,內陸城市的集群效應正帶來新商機。
![]()
資本用腳投票選中國
2025年這場資本流動的反轉,不光是中印兩國之間的對比,更折射出全球產業鏈的深層變化。
資本用腳投票的結果,已經給出了最明確的答案:
很多人之前討論“去中國化”,但2025年的投資數據狠狠打了臉。
![]()
除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猛增55.5%,阿聯酋增長48.7%,英國增長21.1%,瑞士也增長了19.7%,越來越多國家的資本都在加碼中國。
這說明對企業來說,經濟利益遠比單純的政治站隊更實際。
哪里能讓企業安心經營、穩定盈利,資本就會流向哪里。
![]()
印度的經歷也給很多國家提了個醒:吸引資本靠的不是響亮的口號,而是實打實的硬條件。
政策善變、基建拉胯、產業鏈殘缺,這些問題攢得越多,資本就越不敢留下來。
信任的建立需要很多年,但崩塌可能就在一瞬間,一旦資本失去信心,再想拉回來就難了。
![]()
中國能成為資本的“壓艙石”,靠的不是運氣,而是長期積累的實力。
完整的供應鏈能保障生產不中斷,連貫的政策能讓企業做長期規劃,龐大的內需市場能消化產能,持續的產業創新能帶來新的增長機遇。
從“世界工廠”到“未來市場”,中國正在用自己的“內功”吸引全球資本。
對中國來說,資本回流既是認可,也是責任。
![]()
2025年這場資本過山車,讓我們看清了一個真相:
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喊出多少吸引人的口號。
而在于能否構建一個穩定、可預期的環境,讓企業能安心經營、持續發展、看見未來。
![]()
中國用自己的實踐證明,這樣的環境才是吸引并留住資本的硬道理。
而這也正是全球資本愿意把信任和資金交給中國的根本原因。
![]()
結語
當短期投機資金退場,真正能夠留住資本的,是穩定的環境、持續的創新和可靠的承諾。
參考文獻:
1.紅星新聞:《今年印度股市外資已撤出170億美元,美國加稅后加速流出AI熱“驅動”韓國股市》2025-10-30
2.環球網:《財經觀察:外資流出170億美元,印度急于改革》2025-10-29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