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的細雨淅淅瀝瀝,68歲的楊阿姨正端坐在客廳,給小孫子縫補衣服。最近她總覺得自己的耳朵有點怪,左邊的耳垂莫名發白,偶爾還發麻。家人覺得沒什么大不了,勸她不用擔心。
可楊阿姨記得,前些天她和鄰居老林聊天,老林突然捂住一只耳朵,剛喊出“耳朵好脹”,沒過兩周,竟然因突發腦梗住院。這樣的巧合,總讓楊阿姨心底泛起莫名的不安。
![]()
“耳朵和腦梗能有關系嗎?難道耳朵也會預警血管問題?”這看似荒誕的疑問,其實早已受到醫學界的關注。近年,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中老年人耳朵出現某些異常,可能反映隱藏的心腦血管風險。
真相遠比想象中更值得深究:有些身體預警,其實就“掛”在耳朵上,只是被我們長期忽略了。那么,耳朵的哪些變化是危險信號?出現這些變化,暗示著什么?讓我們一探究竟。
很多人以為,耳朵只和聽力、清潔有關。如果耳垂發白、耳廓發涼、耳朵莫名腫脹,只要不疼不癢就自覺問題不大。其實,權威研究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團隊曾在2022年抽樣調查了1,500名中老年人,結果發現,耳垂出現顏色、質感等異常的人群,腦梗死的患病率高出正常人群43.6%。
![]()
血管微循環障礙。通俗來說,耳垂血管細如發絲,是微觀血流的“終點站”。一旦人體大血管、尤其是腦部血管出現粥樣硬化、血流受阻,耳部末梢就更容易出現“缺血—發白—發麻”,甚至微小水腫等癥狀。
這就像水路系統的下游,一旦主干管有淤堵,最遠的末梢最先受累,而耳垂、耳廓就是血流循環的“信號燈”。
此外,越來越多循證醫學線索也在加固這一發現。例如,《中華神經科雜志》2023年刊載的一組對比研究指出,腦卒中患者中有耳朵癥狀表現者比例高達約51.2%,遠高于健康人群的12.7%。
其實,很多危險不是一下子來的,而是“悄悄爬上門”。對于中老年人來說,耳朵出現這3種異常,要格外高度重視,別忽視早期信號:
耳垂突然發白、有蒼白小斑點
如果某一天發現自己一側或雙側耳垂顏色轉淡,摸上去有種“冰涼”、“麻木”的感覺,或見到耳垂有小斑點,務必警覺。因為血管痙攣和微 thrombosis(微血栓)可導致局部供血減少,臨床觀察這類耳朵變化者發病腦梗的風險增加了28.9%。
![]()
耳廓反復腫脹、莫名發紅發熱
有些老人發現洗臉或梳頭時,自己的耳廓“鼓鼓的”,甚至有灼熱感。其實高血壓急性波動會導致耳部小血管滲出或微出血。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2020年樣本統計發現,有耳廓周期性腫脹歷史的老人群體腦卒中發生率高出對照組17.5%。
單側耳朵反復發麻/“蟻走感”
一些人描述為耳邊像有小蟲爬過,或“受凍一樣麻”,持續1-3分鐘后緩解。其實,這多與頸動脈供血不暢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相關,既是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信號,也是腦梗前兆癥狀。臨床統計此類人群發生腔隙性腦梗的概率增加35.4%。
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聽到這些數據難免緊張。其實,不是每一個耳朵異常都意味著腦梗即將到來,但重視小細節、及時自查、科學干預,就可以最大程度控制風險與改善健康。具體來說,可以按這三步走:
規律監測血壓血脂,及時就醫排查隱患
出現上述耳朵異常時,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做血壓、血脂、頸動脈彩超等基礎檢查。如果伴有眩暈、肢體麻木等癥狀,更要及早就醫,切勿拖延。
![]()
調整生活習慣,科學防控腦梗風險
少食高鹽高油,增加綠葉蔬菜和優質蛋白,每天堅持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減鹽每天5g以下可使卒中風險降低約14.7%。
關注身體其他小信號,協同改善整體循環
如有長期耳鳴、頭暈、復視等腦供血障礙相關癥狀,也應及早向專業醫生咨詢。合理服藥、控制三高、保持心態平穩,幫助降低全身血管意外的幾率。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