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手機,感覺十個視頻里有八個都在說誤闖天家,# 誤闖天家# 話題播放量直接沖 10 億,這熱度真離譜!
本來是《辭?九門回憶》里 “誤入權貴禁地” 的歌詞,現在倒成了我們這代人的emo 暗號。
考上名校的吐槽同學都像開了掛,進體制的抱怨連端茶倒水都怕做錯,就連擠入精英圈的都在說 站在高處渾身不自在。而把這話題帶爆的,居然是個中科院女博士。
![]()
說實話,一聽到 “中科院 + 女博士”,我第一反應是這也太牛了吧,未來搞研究、拿項目,妥妥的人生贏家啊!
![]()
結果刷到她的視頻,差點看愣了。
鏡頭里的人眉頭皺得能夾碎紙巾,說話帶著點委屈的鼻音:“我這哪是讀博啊,根本就是誤闖天家,啥啥都跟不上。”
她做了兩個關鍵實驗,第一個測啟動子活性,結果載體連了半天都沒成功,她自己調侃跟給汽車裝發動機,結果螺絲擰不上去一樣,急得想砸燒杯。
![]()
第二個做 EMSA,解釋說就是追蹤蛋白和 DNA 互動,可到現在蛋白都沒提取出來,實驗卡在那兒動不了,每天看著別人的實驗數據往上漲,我這兒跟死機了似的,晚上躺床上都在想是不是我太笨了。
比實驗更讓她崩潰的是英語課。她說老師講課的時候,自己跟聽外星語似的,全程眼神游離,同學都在點頭記筆記,我連老師說的關鍵詞都抓不住。
老師拋英文笑話,全班笑得前仰后合,就她一個人僵在座位上,腦子里瘋狂翻譯,等反應過來大家都不笑了。
![]()
一想到還有 30 節英語課要熬,她就焦慮到失眠:“我真的屬于這里嗎?是不是我本來就不該來?”
這視頻能爆火,真不是什么精英在那無病呻吟、跟咱訴苦。
“誤闖天家” 為啥能讓這么多人感同身受呢?說白了啊,就是一下子戳到了咱們這代人努力往上爬時的那些煩心事。
表面上看,就是學習或者工作里遇到點小挫折,比如考試沒考好、工作任務沒完成啥的。
但實際上藏著更深的問題。
咱好不容易拼了老命,爬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卻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怎么都融不進去,心里特別慌。
之前總聽人說考上名校 / 進了好單位就穩了,現在才發現,哪有什么穩,不過是從一個小考場,跳進了更大的競技場。這女博士的困境,其實就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在原來的環境里,靠做題、靠努力就能拔尖,可一到新地方才發現,游戲規則早變了。
就像她自己說的:“以前考試,只要把知識點背會了就能拿高分,現在做實驗,沒人告訴你標準答案,連錯在哪都得自己找。”
這就是精英體系的殘酷之處:它只負責把你篩選進來,卻不管你能不能適應。從小鎮做題家到中科院博士,評價標準早就從答對題變成了搞出新東西,從記住知識變成了創造知識。
我之前認識個 985 研究生,也跟我吐槽過類似的事兒:“以前覺得自己數學好,結果到了實驗室,同學用編程跑數據的時候,我還在手動算,人家半天搞定的活兒,我得熬通宵,那時候才知道,原來我會的那點東西,在這兒根本不夠看。” 你看,不管是博士還是研究生,這種能力不夠用的慌,誰都逃不過。
比起實驗卡殼,女博士說的英語課聽不懂笑話,更讓我共情。有種他們的世界,我進不去的孤獨感。
我想起自己剛工作的時候,同事們都聊露營裝備、小眾樂隊,我只能坐在旁邊點頭,因為我既沒露過營,也沒聽過那些樂隊的歌。有次他們聊到某個樂隊的梗,所有人都在笑,就我一臉懵,后來偷偷查了半天才知道笑點在哪,可那時候早就沒人聊這個話題了。讓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這女博士遇到的也是一樣。現代精英圈早就有了自己的暗號:學術英語的表達方式、科研圈的小默契,甚至是用專業術語開玩笑的能力。那些從小在國際化環境里長大的人,天然就懂這些;可像我們這樣,靠應試一路闖進來的,只能在后面慢慢補。
其實現在回頭看,“誤闖天家” 哪是什么丟人的事兒啊,不過是我們在 “向上爬” 的時候,必然要經歷的慌。
![]()
中科院心理所之前做過調查,近四成新入學的博士都有冒名頂替綜合征, 總覺得自己是混進來的,怕別人發現自己不夠好。可你想想,能站在那個圈子里,本身就證明了你有多優秀。
不過不管怎么說,對我們自己而言,“誤闖天家” 的慌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慌就停下腳步。我們不是誤闖,是敢闖,敢去更厲害的地方,哪怕一開始會慌,也是在成長啊。
你有沒有過‘誤闖天家’的時刻?是怎么熬過來的?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