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釜山達成休戰協議,美方取消 10% 芬太尼關稅,暫停 24% 的對等關稅和穿透性出口管制一年,中方也相應調整反制措施,這場持續 7 個月的關稅戰看似暫歇,卻把四個美國的 “自己人” 坑得夠嗆,還有個荷蘭被架在火上烤,成了最尷尬的存在。
最先被打懵的是印度。
美國一開始就對印度鋼鐵、汽車零件加征高額關稅,剔除豁免后平均加權稅率達 37.7%,雖說沒到傳聞的 50%,但對本就脆弱的印度經濟已是重創。2014 年莫迪喊出 “印度制造” 計劃,想搶中國 “世界工廠” 的位置,可這輪關稅戰直接把這個美夢砸醒了 ——2024-2025 財年印度凈外國直接投資從 101.3 億美元暴跌到 3.5 億美元,跌幅高達 96.5%,8 月甚至出現 - 6.16 億美元的負值,資本凈流出更是達到 805 億美元。
服裝產量降了 25%,海鮮出口跌了 30%,珠寶行業 17 萬工人面臨失業,曾經號稱 “外資墳場” 的印度,如今連外資的影子都難見,有分析說這一下可能要緩十年。
美國的鄰居加拿大也沒好到哪去。
雖說美加墨有自貿協定,但美國對加拿大不符合協定的商品下手毫不手軟,鋼鋁、汽車及配件關稅高達 25%,平均稅率也有 9.8%。
加拿大 99% 的天然氣和 97% 的石油都賣往美國,等于經濟命脈攥在對方手里,關稅一漲出口直接暴跌 27%,石油和汽車產業被砸得稀爛,100 萬個工作崗位岌岌可危。加拿大被逼得在美國電視臺投廣告求情,結果反而惹惱了美方,連談判的門都被關上了,這個最 “忠誠” 的盟友,成了被隨手收割的韭菜。
![]()
日本和歐盟則是被 “溫水煮青蛙”,表面關稅不算最高,實際付出的代價大得驚人。
美國對日本關稅 15.7%,對歐盟 16.8%,可這背后是實打實的 “保護費”。日本為了讓關稅不漲,承諾給美國投資 5500 億美元,目前公布的潛在項目已經有 3934.5 億美元,而且最終決定權全在美方,收益還不能回流日本,等于白送錢;還答應把 GDP 的 2% 拿來當軍費,瘋狂采購美國軍工產品,甚至硬著頭皮買根本沒人要的 F150 皮卡 —— 這車在日本一年賣不出 50 輛,路窄停不下還費油,純粹是花錢買美方一個笑臉。
歐盟更慘,被迫 3 年內買 7500 億美元美國能源,要知道美國天然氣得液化運過來,成本是俄羅斯的 1.5 倍到 3 倍,還得額外投資 6000 億美元在美國,連市場都要對美國產品零關稅開放。德國大眾光上半年就因關稅虧了 13 億歐元,未來三年損失可能超 4000 億歐元,企業扎堆往美國跑,產業空心化越來越明顯。
最尷尬的還要數荷蘭。
美國 9 月底出臺 “50% 穿透性規則”,要把中國企業持股超 50% 的子公司納入管制,矛頭直指中國聞泰科技全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荷蘭被美國一攛掇,趕緊以 “國家安全” 為由凍結安世資產,把股份交給第三方托管,結果剛動手就踩了雷。
安世 70% 的封裝測試產能在中國東莞,中方直接限制出口,全球 40% 的小信號二極管供應斷了,歐洲汽車業 49% 的企業、機械制造業 95% 的企業都靠它供貨,大眾、寶馬芯片庫存只夠撐兩三周,整個歐洲工業都慌了。
可荷蘭剛把人得罪完,美國就暫停了這個規則,等于荷蘭沖在前面打架,背后的大哥卻和對手握手言和了,現在既得罪了中國,又惹毛了歐洲盟友,連個臺階都找不到。
其實這事兒說到底,美國的政策從來都是 “利己至上”,今天能讓盟友沖鋒,明天就能為了利益把盟友賣了。
9 月剛出臺的管制規則,10 月就推翻,連一個月都撐不住;總統換一屆,政策就翻一遍,跟著它混的盟友根本摸不準方向。
反觀中國,靠著 92% 的稀土精煉產能等產業韌性,在博弈中站穩了腳跟,中美休戰也為自己爭取了發展時間。而那些被坑慘的 “炮灰” 們該明白,跟著反復無常的美國,終究只能是被犧牲的棋子,這可能就是最現實的國際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