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或初中,開始頻繁說“我不行”“我不會”“我不敢”“別人都比我強”……
這些話聽起來像是情緒低落,但背后其實藏著一個危險信號:自卑正在悄悄扎根。
這不是孩子“玻璃心”,也不是“懶”或者“不努力”。心理學早就發現,當一個人反復經歷失敗,又總被否定,大腦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反正我做不好,干脆別試了。” 這叫“習得性無助”,不是真的不行,而是不敢再相信自己能行。
![]()
更讓人擔心的是,作為父母,我們隨口說的一些話,比如“你怎么這么笨”“別人都會就你不會”“做不好就別做了”,時間一長,真的會傷到孩子的大腦。
神經科學的研究證實:長期被否定、打壓的孩子,負責思考、控制情緒和做決定的前額葉皮層發育會變慢;而負責恐懼和焦慮的杏仁核卻特別敏感。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容易緊張、退縮、自我懷疑。
![]()
相反,在鼓勵和支持中長大的孩子,大腦結構更健康,面對困難時更有韌性,也更愿意嘗試新東西。
特別要提醒的是:12歲前是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候,也是幫孩子重建自信的黃金期。但這不意味著大一點就晚了,大腦一輩子都能改變,只是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那當孩子說“我不行”時,作為家長,我們該怎么回應?關鍵不是講道理,而是換一種說話方式:
別說“這么簡單都不會?”,可以說:“這題確實有點難,但你愿意試試,就已經在進步了。”
別說“又錯了,白學了”,可以說:“錯了沒關系,大腦就是靠犯錯才學會新東西的。”
別盯著結果催“怎么還沒做完?”,可以說:“今天我們先把第一步搞定,明天再加一點點。”
這些話聽起來簡單,但作用很大。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我是不是夠好”拉回到“我能不能再試一次”。
在家里,尤其要避免這些話,比如“弄壞了你賠得起嗎?”“別瞎折騰了”。這些話表面上是提醒,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世界很危險,你不值得被信任。
在學習上,批評也要有方法。先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再提一點小建議,最后加一句鼓勵。
比如:“你這次字寫得很工整(肯定),如果計算再檢查一遍就更好了(建議),我相信你下次能做得更穩(鼓勵)。” 這比一句“你太粗心了”有用得多。
![]()
在社交上,很多孩子不敢開口、怕被笑話,其實是因為沒體驗過“成功互動”。我們可以陪他練習怎么打招呼、怎么表達想法,哪怕只是在家演一演,也能幫孩子積累一點底氣。
幫孩子走出“我不行”的狀態,不是要讓他變成“全能選手”,而是讓他相信:就算我暫時不會,也可以慢慢學;就算我犯了錯,也不會被拋棄;就算我不完美,也值得被愛。
我們的每一句話,都在悄悄塑造孩子看世界的方式。
一句否定,可能讓他縮回殼里;
一句信任,可能讓他邁出第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