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從地圖上看,韓國和新加坡的相似之處遠超我們的想象。一個在東北亞,一個在東南亞,都是那種讓人一眨眼就能錯過的"袖珍型"國家。資源?基本沒有。地緣環境?都挺復雜。
但就是這兩個看似"先天不足"的國家,硬是在全球舞臺上站穩了腳跟。
這次韓新建交50周年之際,兩國領導人坐到一起,簽了個"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外加數字、文化體育、綠色及數字海運航線、人事行政等4項諒解備忘錄。
![]()
表面上看是例行外交動作,但往深了琢磨,這事透著點意思,兩個靠"腦子吃飯"的國家,正在抱團取暖。
李在明在會上說表示,兩國都是小地方、沒資源,但靠著人才和開放貿易活下來了。這話聽著樸素,卻道出了小國的生存法則:既然硬件拼不過,那就拼軟件。黃循財接話也很有意思,他提到兩國"克服重重困難才走到今天",這潛臺詞其實是在說,彼此懂得對方的不容易。
![]()
說起黃循財這個人,他的履歷挺能說明新加坡的政治傳承邏輯。1972年生人,美國名校畢業回來,2005年就當了李顯龍的首席秘書。去年5月接棒,成為新加坡第四任總理。
他的前任李顯龍執政20年,而李顯龍的父親李光耀更是掌舵31年的"國父"級人物。這種"師徒傳承"式的政治文化,在新加坡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體系:早早物色接班人,長期培養,確保政策延續性。
![]()
11月2日,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與韓國總統李在明舉行聯合記者會
從軍事到牛肉:務實合作的另一面
翻看這次聯合聲明的內容清單,你會發現韓新兩國的合作思路相當務實,既有高大上的國防安全、尖端技術,也有接地氣的濟州島牛肉豬肉出口。這種"上下通吃"的合作模式,其實挺符合小國的行事風格:什么能賺錢、什么能保命,就抓什么。
國防領域的合作尤其值得關注。李在明明確提到,韓國愿意在新加坡國防物資多元化進程中"積極參與并提供支持"。
這兩年韓國軍工出口勢頭很猛,從坦克到火炮,在國際市場上頗有競爭力。而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軍事強國,向來注重武器來源多元化,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兩邊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
能源轉型方面的合作也挺有意思,黃循財提到要在氨、氫等清潔能源及核能技術領域合作。
新加坡國土面積小,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對清潔能源的渴求可以說是刻在骨子里的。韓國這些年在核電技術上積累不少,雙方在這塊找到了契合點。
不過,這次合作最聰明的地方在于"綠色及數字海運航線"這個概念。
韓國釜山港和新加坡港都是全球重要的航運樞紐,兩國聯手打造智能化、綠色化的航線,既能降低物流成本,又能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大背景下搶占先機。
畢竟現在各國都在講"供應鏈韌性",誰能提前布局,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
從這次會談能看出來,小國的外交哲學其實就是:找和自己情況相似的伙伴,在細分領域深耕,用專業能力換取生存空間。韓新兩國都沒有大國的資源和體量,但都有一套成熟的發展模式。
李在明在馬來西亞"韓-東盟首腦會議"上得到黃循財的支持,這次又借建交50周年的契機深化合作,說白了就是在區域內編織自己的"朋友圈"。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韓國和新加坡的選擇給其他小國提供了一個參考樣本:既然改變不了大環境,那就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