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歐洲兩個技術強國突然出手,打了中國一個“悶棍”。荷蘭政府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直接掐斷了對中國的晶圓供應;幾天后,德國總理默茨也宣布全面更換境內使用的中企5G設備。
![]()
這一連串操作,打破了此前中歐關系“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平衡,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和通信技術競爭的背景下,這番劇烈變化顯得格外刺眼。
這可能成為中歐技術關系的轉折點,也讓人不禁問一句:這,會不會是中歐貿易戰的開場戲?
荷蘭斷供晶圓,砍在全球車企的“命門”上
10月29日,荷蘭政府以“中資不履行合約”為由,強行接管了由中國控股的安世半導體,并火速任命新CEO斯蒂芬·蒂爾格,隨后宣布對華切斷晶圓供應。這塊晶圓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兒,但它是汽車芯片的“底盤”。沒有它,車就等于沒了“發動機的大腦”。
![]()
要知道,全球60%的汽車芯片靠亞洲供應,中國又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安世掌握的晶圓產能對全球車企至關重要,一旦斷供,整個行業就像斷了鏈條的傳送帶,寸步難行。
荷蘭這招看似精準打擊,結果卻像“搬起石頭砸了自家腳”。安世中國11月2日立馬放出消息,早在風聲緊時就已完成庫存建設,成品和在制品足夠維持運營。這波“釜底抽薪”的操作,直接穩住了局勢。這種快速反應顯示出中國制造鏈的抗壓能力,也給了外界一個信號:中國不是毫無準備的“被動挨打”。
![]()
歐洲媒體倒是看得明白。《德國經濟周刊》毫不客氣地點評:荷蘭這步棋“蠢得罕見”,不僅沒帶來實際收益,還把全球供應鏈攪亂一遍,自己也難全身而退。背后的推手,自然繞不開美國的“影子”,但荷蘭政府的配合速度之快,確實讓人咋舌。
這場晶圓風波,其實揭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在全球技術競爭中,誰控制了上游資源,誰就握住了話語權。而荷蘭的操作,很明白就是短視投機主義的體現。中方的快速反制,反倒是一次對“技術脅迫”的有效回應,也讓全球看清了供應鏈不是誰想掐就能掐的。
德國“變臉”,從合作伙伴到技術對手
![]()
荷蘭剛剛動手,德國就緊跟著轉身。10月底,中美在釜山進行高層會談,剛剛釋放了些許緩和信號。可德國總理默茨卻突然表示計劃投入超過20億歐元,替換德國境內所有中企提供的5G通信設備。他的說法更是意味深長:“不能讓中美來決定技術的未來。”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科技獨立宣言”,但背后的含義耐人尋味。德國此前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親密的經濟伙伴之一,特別是在汽車、機械和通信領域,合作密切。但這次突然“砍向”中國供應商,并不完全是所謂“安全考量”,更像是迫于多方壓力后的“表忠心”。
![]()
這筆高達20億歐元的替換費用,最終只能由德國納稅人埋單,技術上也沒有任何實質提升。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舉動破壞了商業規則,卻沒能帶來所謂的“安全紅利”。
德國的這波操作,其實也與歐洲制造業的焦慮密切相關。自從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暴露出軍工產能的嚴重不足。2025年數據顯示,歐洲軍工產能僅占全球15%,連烏克蘭戰場消耗都跟不上。反觀俄羅斯,在朝鮮的協助下,反而實現了“產能逆襲”。這種反差,讓歐洲感受到了“制造業滑坡”的真實壓力。
![]()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制造能力某種程度上被當成“替罪羊”。德國的強硬姿態,更多像是用政治表態掩蓋經濟焦慮。曾經的合作伙伴,現在成了“技術對手”,不是因為中國變了,是因為德國找不到解決自身問題的出口。
默茨的“180度轉向”,看似果斷,實則暴露了德國在中美之間的尷尬角色:既想保住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又怕被美國“盯上”。這種矛盾的政策,只會讓德國失去主動權,最終把自己逼到墻角。
貿易摩擦升溫,中歐關系走向十字路口
![]()
荷蘭斷供晶圓,德國替換5G設備,這兩件事像是連環拳,打在了中歐關系最敏感的神經上。眼下的氣氛,已經不只是“技術爭執”,更像是貿易戰的前奏。
中國的反制手段,比如稀土出口管制、安世本土化運營,被一些政客視為“挑釁”。這種認知偏差背后,是歐洲難以接受中國崛起的心理落差。尤其是一些老牌國家,仍帶有“殖民心態”,認為規則只能由自己來定,別人若反擊,就是“逾越本分”。
但現在的中國,早就不是幾十年前那個“代工廠”。安世半導體的反制動作,稀土戰略的精準投放,都在說明一個現實:中國不僅有反應能力,還有主動出擊的底氣。
![]()
歐洲制造業的崩塌,才是真正的危機。俄烏沖突只是放大鏡,歐洲內部的產業空心化早已存在。2023年數據顯示,歐洲工業產能年降幅高達5%。在“公平競爭”中跟不上節奏,結果自然是訴諸保護主義。但保護主義只會讓問題更糟。
從戰略角度看,中國不可能坐視荷蘭這一類“投機打壓”蔓延。遏止這種趨勢需要對典型案例進行懲戒,用實際行動對沖不確定性。同時,也主張通過多邊對話穩定局勢,避免事件全面升級。
當前的中歐關系,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向左,是繼續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向右,則是推高壁壘、陷入對抗的惡性循環。而荷蘭和德國的動作,已經讓這條路變得愈發陡峭。
![]()
從荷蘭政府強行斷供晶圓,到德國高調替換5G設備,這些事件看似各自為戰,實則背后有著共同的驅動力:全球技術秩序正在重構。中美博弈的陰影下,歐洲開始選擇“站隊”,但站得并不穩。
中國的應對,表面上是“危機處理”,其實是在為未來構建更強韌的產業鏈。歐洲如果繼續沉迷冷戰思維,只會錯失真正的合作機會。
合作或對抗,不再只是外交辭令的問題,而是全球供應鏈能否穩定運行的關鍵。對于中歐雙方來說,繼續試探底線只會雙輸。真正的智慧,是在風暴中找到彼此的錨點,哪怕只是為了避免整個系統的失控。
![]()
局已落子,后續如何發展,值得所有人盯緊。歐盟的下一步選擇,可能將決定未來十年中歐關系的走向。
信息來源:面對荷方晶圓斷供 安世中國回應:庫存充足 能夠滿足客戶至年底乃至更長時間的訂單需求——財聯社2025-11-02 10:56: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