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關系的舞臺上,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兩個曾與中國有過密切軍事合作,如今卻漸行漸遠的國家——以色列和烏克蘭。
![]()
中東技術先鋒:以色列的軍事合作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以兩國悄然開啟了一段軍事技術合作的“蜜月期”。當時,中國在軍事科技領域相對落后,而以色列雖為小國,卻在多項軍事技術上領先世界。
最為人熟知的合作項目當數“費爾康”預警機。1996年,中以達成協議,以色列將在中國運-8運輸機基礎上改裝預警機,安裝以色列自主研發的“費爾康”相控陣雷達系統。
這筆價值10億美元的合同一旦完成,將極大提升中國空軍戰力。然而,就在三架預警機即將交付之際,美國直接介入,迫使以色列在2000年單方面取消合同。這一事件給兩國軍事合作蒙上了陰影。
![]()
除此之外,以色列還向中國提供了“哈比”無人機。這種反輻射無人機能夠自主攻擊雷達系統,技術上相當先進。不料在2004年,美國再次干涉,阻止以色列為中國升級這批無人機。
在陸軍裝備方面,以色列塔迪蘭公司為中國提供了通信技術,埃爾比特公司協助改進了坦克火控系統。這些合作雖然規模不大,卻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軍工彌補了技術短板。
![]()
蘇聯遺產繼承者:烏克蘭的裝備輸出
烏克蘭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則更為廣泛而深入。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繼承了龐大的軍事遺產,卻苦于經濟困境,中國則成為其重要的合作伙伴。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瓦良格”號航母的交易。這艘完工率僅68%的蘇聯遺產,經過重重波折,最終被中國購買,經過改裝后成為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這筆交易不僅讓中國獲得了航母平臺,更通過后續的改裝工程,培養了一整支航母設計、建造人才隊伍。
![]()
在航空領域,烏克蘭先后向中國出口了多型航空發動機,包括用于初級教練機的AI-222發動機、用于大型運輸機的D-18T發動機等。特別是蘇-27戰斗機的維護技術,烏克蘭專家提供了重要指導。
更令人驚訝的是,中國首批艦載機飛行員甚至在烏克蘭的“尼特卡”訓練中心接受了起降訓練。可以說,烏克蘭在中國海軍航空兵力量建設過程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幫助。
此外,烏克蘭還向中國出口了“野牛”氣墊登陸艇、空中加油技術等多項重要裝備和技術,這些都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
合作背后的動機與轉變
那么,為什么這兩個國家當初愿意與中國開展軍事合作呢?
對以色列而言,與中國合作既有經濟考量,也有政治盤算。通過軍售賺取外匯的同時,也希望影響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立場。然而,隨著美國壓力的加大和自身戰略需求的變化,以色列逐漸調整了政策。
對烏克蘭來說,蘇聯解體后國內經濟困難,通過出售繼承的軍事裝備和技術換取急需的外匯是自然選擇。同時,早期烏克蘭奉行相對平衡的外交政策,與中國發展關系不受限制。
![]()
地緣政治變遷:從親密到疏遠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老朋友”逐漸轉向美國,與中國的軍事合作也大幅減少。
以色列越來越緊密地綁在美國戰車上,特別是在特朗普政府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后,以美關系達到新高度。近年來,以色列在5G網絡建設等問題上更是完全追隨美國立場。
烏克蘭則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徹底倒向西方。隨著親西方政府上臺,烏將加入北約和歐盟作為國家戰略目標。俄烏沖突爆發后,烏克蘭更加依賴美國及其盟友的支持,與中國關系大不如前。
![]()
回首過往,以色列和烏克蘭與中國的軍事合作,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國際格局發生變化,國家利益重新調整,這種親密關系也難以維持。
這也提醒我們:在國際舞臺上,唯有自身強大,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