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或者你身邊有那種擁有“快樂體質”的人嗎?
這類人對幸福有著超強的感知力,特別擅長發(fā)現(xiàn)生活里細碎的快樂,一點點小事就能讓自己開心滿足起來。
朋友糖糖就是這樣一個人,特別擅長哄自己開心。
她超愛吃美食,吃到一碗熱乎乎的羊肉面、喝到喜歡的奶茶、買到清甜的柚子、剛出爐的燒餅……都能讓她覺得人生有一種圓滿的感覺。
她喜歡大自然、喜歡貓貓狗狗,一走到戶外就會變成一個好奇寶寶,看到一朵盛開的花、天上形狀各異的云、捕捉到小動物的身影……就開心到仿佛得到了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
對她來說,每天吃好、睡好、玩好,身體健康、家人無病無災,就足以讓她快樂一生。
![]()
△糖糖分享的日常快樂
可能很多人以為這類人是天生沒煩惱,但事實上糖糖也和普通人一樣,要上班賺錢養(yǎng)活自己、照顧父母,承受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壓力。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擁有“快樂體質”的人,往往能夠通過日常小事來為自己創(chuàng)造豐富多樣的“快樂錨點”。
這樣的人,不僅容易讓自己變得快樂、盡情體驗人生,還會把這種積極的情緒傳遞給身邊的人,帶動周圍人也快樂起來。
這其實是一種極其珍貴的能力。
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聊聊: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快樂錨點,修煉成不花錢、還超會哄自己開心的“快樂體質”。
![]()
![]()
你的“快樂錨點”
不需要設置附加條件
先來回憶一下:你上次全心全意地感到快樂是什么時候?
一周前?一個月前?一年前?
我的一位來訪者,給出了一個令人心疼的答案:
“我絞盡腦汁想了很久,也沒想出我什么時候擁有過快樂。”
日常生活中,她是一個愛找刺激的人,但從來沒找到過自己的快樂錨點。
“快樂錨點”在《心理學導論》一書中的解釋接近:一件達成目標、解除緊張后,就能感到快樂的有意義的事。
比如,我下半年的目標是學會打羽毛球。訓練課結束那一刻,我感到內心如蝴蝶飛舞一般輕松愉快。
雖然球技還不專業(yè),但光是走完這個過程、做完這件對我有意義的事,我就感到了快樂。
學會打羽毛球,就是我的一個“快樂錨點”。
快樂錨點有個特質:主動地創(chuàng)造意義,帶來自發(fā)的愉悅感。
正在讀大三的表弟兼職送外賣,我問他:“你每個月零花錢綽綽有余,怎么還去做兼職?”
表弟說:“我喜歡做這個,每送完一份外賣,我都很快樂,是那種‘不用去想煩惱的事、簡簡單單干就完了’的快樂。”
這讓我想起了網(wǎng)上看到的“下班后的快遞小哥”集錦視頻: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哼著神曲、快樂無比。
盡管送快遞只是一件小事,但只要主動達成對自己有意義的目標,由內而外地感到如釋重負,“快樂錨點”就會被激發(fā)。
一旦快樂被激活,人就會發(fā)自肺腑地感到踏實和幸福。
與之相對的,很多人沒有“快樂錨點”,卻有很多“快樂前置”,也就是為快樂設置前提條件:
“項目做完也不能松懈,趕緊準備做下一個項目”; “考班級第一沒什么好驕傲的,考到年級第一再說”; “沒錢渾身難受,有錢勉強糊口,要有很多很多錢我才能快樂”……
這種狀態(tài),就是一定要達成某種條件、才可以允許自己快樂,哪怕心情在那一刻變好了,也會因為未來的焦慮而清零。
這本身就與快樂背道而馳,甚至可能成為情緒內耗、焦慮、抑郁的根源。
學者Kashdan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容易快樂的人,奉行簡單純真的處世之道——更愿意信任別人、向別人敞開心扉,更少批判、評價、鉆牛角尖。
也就是說,容易快樂的人,更少“快樂前置”,不會施加種種前提條件讓自己顧慮重重。
![]()
![]()
找不到“快樂錨點”
可能是這3個原因
長期沒有“快樂錨點”,人就容易充滿無意義感,做什么都提不起勁。
而找不到“快樂錨點”的人,主要原因可能有這3個:
1、內心沒有動力,習慣用刺激來填滿空虛。
臺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女主簡慶芬結婚10年,對家庭盡心盡責,卻沒有絲毫的愉悅感。
后來,她做了一系列“找刺激”的事,但不僅沒有得到快樂,還鬧得夫妻分居。
當一個人習慣于優(yōu)先滿足他人期待,或者優(yōu)先做“正確的事”,自身的快樂就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學者Taher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責任心越強的人越不快樂,這可能是因為TA們更執(zhí)著于改變,一旦遇到挫折,便會更加無助和絕望。
就像我那位愛找刺激的來訪者,她會花大錢氪金玩游戲、去夜店玩通宵、頻繁和不同的異性交往……當下確實有一絲愉悅和滿足感,但過后就是無盡的空虛,久了也就活成了“空心人”。
這些行為背后的問題,是TA們找不到內心真正熱愛的、可以認真經(jīng)營的事情。
TA們往往在工作上非常認真負責,但不快樂,只是在責任感的驅使下做所有的事情,內心始終找不到投入進去的動力。
一旦遭遇打擊或失敗,就特別容易產(chǎn)生倦怠感。
久而久之,整個人越來越浮躁,也就無法發(fā)現(xiàn)身邊那些美好的事物。
2、習得性消極。
很多時候我們感受不到快樂,是因為習慣了和消極的感受作伴。
我有個朋友的口頭禪是“我早就知道”,發(fā)生一些不好的事時,大家的心情都很沮喪,她反而如釋重負:“我早就知道事情會搞砸。”
她凡事都做最壞的打算,用“不對任何事情抱有期待”的方式,來緩解沮喪和失望:“我已經(jīng)想到了結果會很糟,那么即使發(fā)生最壞的結果,也只是符合我的期待而已。”
這的確能讓她不痛苦,但也讓她不快樂,每當我們因為好事發(fā)生而慶祝時,她總會說:“這有什么好開心的?”
由于小時候總被父母打擊,她習得了這種認知模式:認為快樂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哪怕好事發(fā)生,也只是碰巧和偶然。
即使她已經(jīng)長大,消極心態(tài)依然如影隨形,還是凡事習慣于往消極的方向思考。
3、缺乏“登頂心態(tài)”。
看不到山頂時,人很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可當我們憑著耐力和努力一步步往上攀登,登頂那一刻,我們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這就是“登頂心態(tài)”,也叫“獎勵心態(tài)”:指我們做一些更好、更美、更健康的事情時,能夠從未來可能得到的獎勵中獲取快樂。
購物、追劇帶來的爽感,也可以是獎勵。但這種刺激大腦分泌快樂激素的即時獎勵,久而久之,會讓我們越來越提不起勁;
而努力之后變得更好、更美,是更加有益于獲得深度快樂的獎勵。就像爬山時一想到登頂那一刻,內心提前雀躍了,登頂之后喝口白水都是甜的。
登頂便是一種“快樂錨點”,當我們能夠在期待中升級,又在升級中無限接近期待,快樂就變得很簡單;
反過來,如果一點開心都感受不到,無論你現(xiàn)在做的這件事表面有多成功,對你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試著分一些精力去做讓你感覺更好的事情吧,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你也能找回自己的力量與價值。
![]()
![]()
如何找到自己的”快樂錨點”?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克萊貝爾提出“右腦幸福定律”:善用右腦,更容易感到快樂。
人的左右腦雖然聯(lián)系緊密,但也彼此分工,左腦側重于理性分析、邏輯思考、解決問題;右腦側重于藝術創(chuàng)造、發(fā)揮靈感、感性直覺。
左腦雖然可以讓我們做“正確的事”,但它并不在乎結果會不會讓你快樂。
找到“快樂錨點”,是右腦的任務,它可以最大化表現(xiàn)出感性的益處。
具體怎么做呢?
1、善用發(fā)散性思維,發(fā)揮想象力。
當我們對一件事抱有期待時,不要試著分析,也不要重視細節(jié),更不要追求卓越表現(xiàn),而是放任自己去想象好的結果。
比如:準備考研期間,想象考研成功后,可以跟著導師做各式各樣的實驗研究;與志同道合的同學討論各種課題;沉浸在偌大的圖書館里盡情吸收知識……
除了這些常規(guī)意義上的好結果,我們還可以天馬行空一點:
讀研之后我會邂逅人類高質量異性,談一場高質量戀愛;我會憑借科研項目幫到很多人,讓自己的事業(yè)好起來……
發(fā)散性的想象,能夠讓我們不那么糾結實際的結果,只享受對結果的期待,享受內在的幻想,帶著這份享受投入到行動里。
2、給心靈按下“暫停鍵”。
如果你害怕期待破滅、不敢幻想,往往意味著你被太多消耗身心的事情纏住,被困在了習慣性消極心態(tài)里。
對此,我們需要先從消耗身心的事情里抽離出來。
比如,下班后不再處理工作,或者至少給自己一段時間,允許自己完全不工作,哪怕只有10分鐘;
周末和節(jié)假日轉換一下角色,把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去旅行、學才藝、練瑜伽……
總之,去做一些自己平常不敢做或沒機會做的事情。
3、謀求“最近發(fā)展區(qū)”。
“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孩子在有幫助、指導的情況下,能夠完成的任務,或者能力范圍內可以做到的事情。
這也可以用在成年人身上,去發(fā)展快樂這項需要后天培養(yǎng)的能力。
什么是成年人在快樂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呢?
當我們找不到”快樂錨點”時,嘗試一些稍微努力就能感到快樂的事。
比如,精心挑選一束自己喜歡的花;運動半個小時直到出汗;嘗試一個新菜式;完成一個有點難度的拼圖……
除此之外,做其他事情時也多想想:
“我喜歡這件事嗎?” “做這件事的時候我是真的快樂嗎?”
用這種方式尋找“快樂錨點”,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使你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擁有各式各樣的快樂源泉。
![]()
![]()
暢銷書《臨終前最后悔的五件事》中寫道:
“人們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最常見的遺憾之一是希望自己能夠更快樂。”
缺失快樂錨點的人,一生都可能常處在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中。
到最后TA能記得的,或許只有自己努力多年而不得志的辛苦和憤懣。
而擁有快樂錨點的人,哪怕再小的事,都能讓自己恢復能量,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獲取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后,建議你可以去建立自己的“快樂錨點庫”。
這些錨點可以是生活中一些細碎的幸福,可以是一個簡單的愛好,也可以是一種向往的狀態(tài),甚至可以是冬天的一次火鍋和耳機里的一首老歌……
這些小小的快樂錨點,是我們和世界最真切的聯(lián)系。
它可以證明:你從未被這個世界拋棄過,你一直被穩(wěn)穩(wěn)地愛著。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學會哄自己開心。
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最近讓你感到快樂的一件小事。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笛子
圖源:unsplash
擁有“快樂錨點”的人,往往能夠在小事中找到恢復能量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更多幸福感。
如果你也常常感到情緒低落、焦慮抑郁,想要找到自己的“快樂錨點”,煥發(fā)生命活力,不妨加入壹心理療愈互助群——【情緒加油站】。
在這里,你可以免費學習《470個心理學療愈小妙招》,提升心理韌性,改變消極的心態(tài);可以與群友溫暖互助,及時排解負面情緒,分享并慶祝生活中細碎的幸福;還可以免費觀看心理咨詢師干貨直播課,與咨詢師0距離互動,獲得專業(yè)心理指導,提升幸福指數(shù)!
立即點擊海報,免費進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