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的生活和故事,點關注、不迷路!
![]()
鄉(xiāng)間沒啥網紅美食,只有家常的粗茶淡飯。
家里人一團聚,河南人的習慣就是,得搞點平時不咋吃的東西。
比如扁食啦、烙饃啦、蒸面條啦,當然還有油炸食品,細說起來就是麻葉、油饃頭、糖糕等等。
往常我們回廣西隊友家,或者過年,婆婆一定會做白切雞,還有各種排骨、燉肉一類。
去我家,肉,基本上無緣了,一來我媽不吃肉,二來好像我們也沒有團聚就吃肉的習慣。
為了表示一下團聚的高興,我媽念叨幾次炸油饃頭,終于在一群孩子(我哥家三個,我家兩個)相聚這天,炸油饃頭了!
睡不著的媽,五六點就起來和面了,為啥睡不著?
早上五點多村里都是喊人起床的聲音,我那些鄰居嬸子大娘相互敲門,喊著一起下地干活。
我媽得在家搭把手照顧孩子,她去不了,坐臥不安,睡不著。
![]()
和好面,八點多開炸。
自己吃,也不講究那么多,揪一團面,隨便一扯,得,可以下鍋了。
![]()
每個形狀都不一樣的油饃頭。
![]()
![]()
剛炸好,尤其香、酥。
![]()
還炸了一盆糖糕,不是包糖的,是加了糖和面的。
我記得集會上炸的糖糕,里面包白糖芝麻,或者紅棗餡兒,滋味兒香甜,并且外皮脆酥,讓人記憶深刻。
![]()
吃了一兩個,不敢多吃,這要放在小時候,幾個孩子,一會兒得干掉一盆,那時候肚里缺少油水,老家常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一點兒不錯。
現(xiàn)在胃口不行了。
![]()
在家吃的有繁有簡,另一天中午的午餐,一碗簡簡單單的湯面條。
![]()
終于又吃到我媽做的茄子餃子,如果沒有記錯,上一次吃,還是高中畢業(yè),在家等通知書的時候。
如此一算,十余年過去了 。
你看,有時候不說不算,沒留意,不經意一算時間,總是會嚇一跳。
本來以為去年或者前年的事,掐指頭一算,其實過去十幾年了。
我們從青蔥歲月里奔跑而過,已步入中年時代。
![]()
茄子用鹽殺殺水,擠干。
放蔥姜,炸好的細粉碎,然后調味即可。
月牙形的餃子。
![]()
鍋簰,大概是姥姥做的。
時間流逝,姥姥留下的痕跡越來越少了,母親和姨們還常常想念她。
![]()
我家的瓷碗。
原來侄子侄女小,擔心陶瓷碗摔壞,就開始用這種瓷碗,一用用習慣了,現(xiàn)在侄子侄女都大了,碗換了幾換,卻還是這種瓷碗。
![]()
茄子,帶著一股特別的香,干香。
![]()
想要地道更豐富,上蒜汁!
![]()
為啥我媽調的蒜汁,都比我好吃,學不會,總是學不會。
![]()
哈哈哈,切換到另一美食:面煎茄子湯!!
之前寫過,本以為是小眾美食,沒想到很多河南老鄉(xiāng)不僅都吃過,也都特別喜歡這一味。
聽說,還可以在茄子湯里下面條、面片。
![]()
老鄉(xiāng)們看到茄子湯,很激動,想起在老家的幼年時光,想起媽媽,想起那個住了幾十年的家。
誰又不是呢?
在城市胡吃海喝的多了,品過的味道也多了,但是依舊沒有什么可以替代家鄉(xiāng)的味道。
無非因為,那鄉(xiāng)村之味里,不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親情的味道。
作者:農家女兒書寫人間百態(tài)。老鄉(xiāng)愛看的公眾號,常有爆文10W+,閱讀量達1000W+,這有溫暖的鄉(xiāng)村記憶,僅此一號,長按下圖即可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