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赫 侯佳欣)煙霧病,一種名字聽似“詩意”卻極具威脅的慢性閉塞性腦血管病,近年來在我國的發病情況不容樂觀。患者腦底異常增生的血管網如“煙霧”般彌漫,卻脆弱易裂,導致腦缺血或出血。
“煙霧病在東亞地區較為高發,近年來我國的發病率與患病率均呈逐步上升趨勢。”10月30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腦科中心主任兼神經外科主任陳勁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對于該病,長期以來國際公認的有效治療方式為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端側吻合”搭橋術,該手術方式可以將顳淺動脈所有的血流快速向腦內輸入以迅速改善患者的腦缺血狀態,絕大部分患者可以通過該手術方式獲益,但部分患者術后圍手術期容易出現血流過度灌注或血流對沖而出現腦出血和腦梗死等嚴重并發癥。
由于腦血管搭橋與自然界治理水患有異曲同工之妙,受都江堰水利工程啟發,中南醫院煙霧病中心主任章劍劍就曾設想能否將常規的“端側吻合”更改為“側側吻合”,模擬水利工程原理在人腦中也建造一座“都江堰”,從而應對搭橋術后可能發生的嚴重的腦血流紊亂,繼而預防圍手術期梗塞和出血的發生?近年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煙霧病中心將這一設想變為了現實。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科研處處長李翔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稱,隨著“都江堰”式搭橋治療煙霧病越來越安全,越來越多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煙霧病患者慕名來到中南醫院診治,那么如何推動煙霧病的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不僅是臨床的迫切需求,更是中國科研人員服務本土人群健康的重要使命。
![]()
2024年,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煙霧病治療中心團隊為患者進行手術。受訪者供圖
臨床突破,在煙霧病患者腦中建一座“都江堰”
“時隔9年,接受大腦另一側的煙霧病手術,解決了懸在心里多年的‘定時炸彈’,真心謝謝陳勁草及章劍劍教授團隊。”2024年7月,患者周南(化名)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外科煙霧病治療中心順利出院。一年多后的2025年10月,周南給曾救治他的專家發來消息,分享生活已完全恢復正常的喜悅。
年過五旬的周南9年前被確診為雙側煙霧病,并在2015年接受了第一次煙霧病搭橋手術(右側),手術方式是端側吻合式。2024年6月,周南身體出現異常,決心再次手術,此時該院已有了專業的煙霧病診療中心,以及特色的“都江堰”式搭橋手術。
經充分準備,陳勁草和章劍劍教授團隊為患者進行了側側吻合的“都江堰”式搭橋手術,術后其所有不適癥狀全部消失。周南的愛人說,丈夫在手術后第4天就可以自己下床,比上次恢復得更好、更快。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煙霧病中心主任章劍劍表示,“都江堰”式血流自主調節血管搭橋術為中南醫院團隊首創,術式靈感來源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限流原理,通過采用側側吻合技術,實現搭橋術后血流的“按需分配”。根據患者腦組織缺血程度及實際供血需求,從顳淺動脈中精準引導所需血量,而多余血液則可經顳淺動脈遠端自然流走,從而達成血流動態平衡。
記者了解到,該院煙霧病中心從2021年10月開展這項新技術以來,已成功治療700余例煙霧病患者,其中年齡最小的僅4歲,大大降低了腦出血和腦梗死發生概率。
從樣本庫到類器官,打造中國隊列與模型
煙霧病具有“雙峰發病”特點,兒童和中青年人是兩大高發群體,一旦發病對社會危害性極大。外科干預如顱內外血管重建術是目前煙霧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手術本身屬最高難度的四級手術,風險和費用均偏高。更嚴峻的是,目前缺乏無創、低成本的早期篩查手段,大多數患者在出現認知障礙、言語問題甚至腦出血后才發現病情,錯過了最佳干預窗口。
“作為罕見病,藥企研發投入有限或動力不足,手術成為主要療法,但我們不能止步于此。”李翔強調。
為破解診療難題,中南醫院將科研焦點投向三個方向:建立生物樣本庫、開發無創檢測技術、構建疾病模型。“我們已建成華中地區最大規模的煙霧病生物樣本庫,并以此為基礎開展隊列研究。”李翔表示,醫院每年接診1000余例煙霧病患者,為研究提供了扎實資源。與此同時,團隊正致力于通過外周血等體液開發微創檢測方法,推動早期篩查成為可能。
更具突破性的是,團隊構建了煙霧病血管類器官模型。“這一模型不僅能用于探索疾病機制,還可作為藥物篩選平臺,為未來開發針對性療法打下基礎。”李翔透露,目前研究已進入第二階段——能夠根據患者特征實現精準分型,輔助臨床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
李翔反復強調,科研的出發點必須是患者需求,而非單純追求機制探索或論文發表。核心理念是“臨床所指,科研所向”。
“中國已具備世界一流的硬件設施和人才儲備,我們應當建立獨立的科研評價體系,不再盲目追求‘國際領先’的標簽,而是腳踏實地服務于本土健康需求。”作為在國外學習生活18年的科研人才,李翔提及為何做出回國的決定時很感慨:“在外面久了,真的會想家。”而提到科研的動力,李翔表示:“當我們真正把臨床問題轉化為科研課題,把患者需求作為創新動力,中國醫學研究的道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實。”
面對未來,章劍劍和李翔均提出,中國應打造自有疾病隊列、聚焦國人特有疾病譜,并建立符合中國人群特點的診療標準。陳勁草表示,未來,計劃聯合天壇、華山、宣武、解放軍總醫院、華西等國內頂尖神經外科中心,共同開展全國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以科學評估“都江堰”式血流自主調節血管搭橋術的長期療效與綜合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