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耗時數月、聲勢浩大的對華貿易攻勢,最終卻以回到原點收場,特朗普的“交易藝術”在中國面前首次遭遇重大挫折。
十月的吉隆坡,中美經貿磋商的會場里彌漫著一種微妙的氛圍。
美方代表貝森特在會談后迫不及待地向媒體宣布“實質性框架”的達成,語調中透著如釋重負。
![]()
而在大洋彼岸,10月28日,《紐約時報》的報道卻一針見血地指出:特朗普政府那些人忙來忙去,實際上只是讓中美經貿關系,恢復到特朗普挑起關稅戰之前的狀態。
這場看似“突破”的談判,實質上是一場戰略上的“回到原點”。
特朗普對中國喊打喊殺大半年后,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現實:他的極限施壓策略在中國這里失靈了。
特朗普第二任期伊始,就以雷霆萬鈞之勢推出對華貿易強硬政策。
從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征20%關稅,到不久后進一步提高到145%,再到挑起港口費爭端、擴大芯片出口管制,每一步都充滿著“美國優先”的傲慢。
然而,十月底的吉隆坡會談卻讓這場來勢洶洶的貿易戰戛然而止。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方將此稱為“突破”,貝森特財長欣喜地表示這能“緩解美國大豆種植戶的擔憂”。
![]()
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不過是美國在解決自己制造的危機。《紐約時報》的評論直指本質:“特朗普推動的對華貿易協議,是在解決他自己制造的危機。”
這種自導自演、自問自答的外交戲碼,暴露了特朗普貿易策略的內在缺陷。
特朗普政府一直奉行“以升級求降級”的談判策略,這是其“交易藝術”的核心。
然而,這套在過去某些場合可能奏效的策略,在面對中國時卻完全失靈了。
失敗的原因在于,特朗普政府嚴重誤判了中國的決心和能力。
與第一任期相比,現在的中國更了解這位美國總統的行事風格,也做好了充分準備。
中國的反制之所以有效,在于精準和對稱,都打在了美方的痛點上。
觀察中美此輪交鋒,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中國策略的演進。
這種策略轉變體現的是中國在國際貿易博弈中日益成熟的外交智慧。
中國不再簡單地跟隨美國的節奏起舞,而是依據自身利益和實力,選擇最合適的反制方式和時機。
![]()
中國正在用特朗普能夠理解的語言,教育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國博弈。
這種教育不是簡單的以牙還牙,而是通過精準、有力且可持續的反制,展現中國的決心和實力,同時為談判解決留下空間。
特朗普之所以在吉隆坡會談中決定要“退回起點”,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
一方面,美國的政府機構已經停擺超過半個月,甚至駐華大使館也宣布停止更新日常信息。這種內部混亂狀態無疑削弱了特朗普政府的對外談判能力。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貿易政策與美國商界的利益產生了直接沖突。
這種政策矛盾讓美國企業陷入兩難境地,進而通過游說等方式向政府施壓。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在美國國內引發了更深層次的質疑。
![]()
《紐約時報》的報道代表了美國精英媒體對特朗普貿易政策的一種反思:這種自我制造危機又自我解決的模式,到底服務于何種國家利益?
吉隆坡會談達成的“基本共識”,表面上是準備讓中美貿易關系回到起點,但這個起點已經不同于以往的起點。
經過這一輪的博弈,中美雙方都對對方的策略底線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對中國而言,這次交鋒證明了中國有能力應對最極端的貿易壓力,也能夠通過精準反制捍衛自身利益。
對美國而言,這次“退回起點”的經歷應當成為一個反思的契機。
最大的疑問在于:特朗普是真的從這次經歷中吸取了教訓,還是僅僅將這次“退回起點”當作下一次“升級”的暫停點?
對于世界兩大經濟體而言,真正的挑戰或許不在于如何從終點回到起點,而在于如何從這種循環中走向更加穩定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