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圍場,是一個在清宮劇中出現頻率頗高的一個詞。那么它的范圍有多大?產生和消失的前因后果是怎樣的?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亂平定,康熙松了一口氣。第二年,他帶著王公貴族們前往承德避暑。他們從北京出發,經喜峰口來到塞外。
![]()
因為剛剛平定三藩之亂,蒙古諸部被康熙所震懾,為表忠心, 喀喇沁、敖漢、翁牛特、克什克騰、巴林等蒙古部落聯合起來,向康熙“敬獻”了一片土地,作為清朝的皇家牧場。
康熙將這片土地稱之為“木蘭圍場”。木蘭,在滿語里即“哨鹿”(用哨子吸引麋鹿進行圍捕)之意。
木蘭圍場的范圍有多大?不僅包括今天的圍場縣,還包括內蒙古赤峰市西部,克什克騰旗南部,河北豐寧縣東部和隆化縣北部,總面積有一萬五千多平方公里。
木蘭圍場在行政上不隸屬于任何省區,由王公大臣兼任總理圍場事務大臣,統管與蒙古各部協調,出行籌備和安全等事宜;滿蒙武將擔任的圍場總管常駐木蘭圍場,行使日常管理職能。木蘭圍場有滿蒙八旗常駐,共有8個營房和40個卡倫。卡倫為清軍基層駐軍單位,每個卡倫約10~20人。
那么,每次圍獵是否把整個木蘭圍場都圍起來呢?肯定不是,也沒這么多兵力組成那么大一個包圍圈。木蘭圍場實際上被劃分為70多塊,每次圍獵只圍住十幾塊,每年交替選擇場地,以實現野生動物的正常繁衍。
康熙為什么要設立這樣一個圍場?
三藩之亂中,雖然離清軍入關的時間并不遠,但也暴露出了八旗戰斗力退化的問題。康熙決定以圍獵的形式進行演武,達到整頓軍隊,提高八旗戰斗力的目的。
康熙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木蘭圍場的圍獵的同時,對蒙古的王公們進行震懾和懷柔,雙管齊下以更好地控制蒙古諸部。
蒙古諸部與內地省份不一樣,清廷對其約束比較松散。木蘭圍場剛好位于北京通往蒙古的要道上,每年圍獵時,康熙都召集蒙古諸部首領一同來到木蘭圍場,在向他們展示八旗戰力的同時,又通過宴飲,賞賜和聯姻等手段,收服蒙古各部。
當時的蒙古諸部對清廷并不是那么臣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軍和噶爾丹的烏蘭布通之戰的戰場就在木蘭圍場附近,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遠在西北。
自康熙設立木蘭圍場,康熙、乾隆和嘉慶三朝,基本每年都會在次舉行圍獵活動。雍正在位13年,卻沒有去木蘭圍場打過獵,卻畫了一幅顯示自己勇猛的打虎圖。
![]()
(雍正打虎圖)
康熙經常借此彰顯自己武力,據清史記載,他一生打死了135只老虎,其中1682年就打死了35只。康熙還有一天內打死3只老虎,和用弓箭隔著山澗遠程射死老虎的記錄。康熙自夸說: “ 朕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135、熊20、豹25、猞猁猻10、麋鹿14、狼95、野豬132,哨獲之鹿凡數百,其余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
看來中國第一大虎英雄,不是武松,而是非康熙莫屬。據統計,康熙和乾隆祖孫倆就打死老虎200多只。
木蘭圍場是什么時候廢止的呢?
1820年,嘉慶皇帝準備去木蘭圍場打獵,剛到承德避暑山莊就病死了。他的兒子道光皇帝是個喜歡安靜的人,又提倡節儉,對圍獵沒什么興趣。這時候,清朝的內憂外患已經暴露無疑,道光更無心圍獵,于1924年下詔廢止了木蘭圍場的“秋狩”。
圍獵雖然廢止了,但木蘭圍場的這一片原始森林還保留著。
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的內憂外患進一步加劇。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接踵而來,清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沙俄又對東北虎視眈眈,東北領土有全部丟失的危險,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于同治二年(1863年),首次批準木蘭圍場的邊緣地區進行圍墾,以征收“押荒銀”填補國庫,同時放開向關外移民,以充實東北人口。光緒二年(1876年),清政府在此設立圍場廳,管理民政事務。
從這時候起,木蘭圍場邊緣的原始森林開始被砍伐。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在趁機闖入木蘭圍場,大肆砍伐原始森林,掠奪木材用以修筑中東鐵路,木蘭圍場的森林被砍伐殆盡。
![]()
1905年,清政府全面放開對木蘭圍場的開發,并對木蘭圍場的土地進行劃塊招標。現在的圍場縣,有很多數字命名的村莊,就是用當時招標地塊的編號作為村名,堪稱中國地名史上的一大奇景。
現在的木蘭圍場,包括圍場縣、塞罕壩林場和御道口風景區等幾部分,成為了旅游勝地。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