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汽車從“機械產品”轉向“智能終端”,開源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共享,而是生態共榮的必經之路。
文 / 吳毓
當寶馬中國官宣加入“開源創新發展推進中心”,業界多將其視為“跨國車企深耕本土、賦能軟件”的常規合作;但剝開表象便會發現,這是寶馬在不動聲色地“下大棋”“秀肌肉”。
讀懂這場棋局的深意,首先得看清“開源創新發展推進中心”的分量。“開源中心”并非普通的技術交流社群,是由中國信通院打造的開源創新平臺。后者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
![]()
我們所談的“開源”,大多是指開源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核心是指軟件的源代碼開放。而信通院牽頭成立的“開源中心”恰如一個“技術集市”,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開發者)在這里各有角色——或扮演“攤主”,貢獻自己的代碼和技術資源,為生態注入活水;或扮演“顧客”,獲取開源代碼庫、技術文檔,需恪守GPL或MIT License等協議的邊界。
對車企而言,這一“技術集市”是效率的加速器,不僅可以加快產品上市周期、提升研發效率,更能顯著降低軟件應用開發成本,讓創新成果更快觸達用戶。
很多人以為的開源,只是“拿來主義”的狂歡,卻忽略了背后隱藏的“門檻”——沒有金剛(參數丨圖片)鉆,連拿起“菜單”的資格都沒有,更不要說進去轉轉看看。
![]()
對多數車企而言,開源之路難在兩點:一是“無寶可獻”,自身本就缺乏拿得出手的軟件源代碼,連參與共享的基礎都不具備;二是“無力難承”,即便勉強加入“群聊”,沒有強大的供應鏈支撐、沒有具備升級潛力的電子電氣架構,開源軟件只會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舉個例子:華為的智駕,算是有核心技術有用戶口碑的應用,但即使把ADS Ultra的源代碼免費奉上,抄作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其中,既有復雜算法、數據處理和系統集成的問題,也有軟件與硬件平臺的兼容問題,還有車機與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的跨設備協同問題……彼此間的通信、數據交互、協同控制,需要高度精準的集成,不是張三李四隨隨便便搭個草臺班子就能轉起來。
這就像餐飲企業,廚師的能力必須匹配餐廳的定位。街邊的夫妻店憑借旺火快炒滿足需求,只要原料齊全,即使是菜單上沒有的菜,廚子也能囫圇吞棗地搞個大差不差。相反,米其林餐廳能做到色香味藝神齊備,但后廚少有人能把前菜、主菜、甜品全Hold住——若論獨當一面的功夫,大概率比不上那些“難入法眼”的街邊店。
![]()
有了核心技術,還需要供應鏈的支持。本土供應鏈確實強大,可以做到豐儉由人,也可以實現即時配送,手搓甚至可以“奢不封頂”。但是,只要走到量產那一步,特別是那種一天定出20萬輛的絕世好車,就必須要考慮采購成本——別想著售價10萬元的車,給您裝11萬元的配置,那不是開工廠,是開粥廠,馬三立親自掌勺的那種。
由此可見,開源從來不是“零門檻的盛宴”,而是“硬實力的閱兵場”。敢于參與“開源”的企業,要么手里有硬貨,分享只是形式,統一度量衡、掌握話語權才是目標;要么牙好胃好身體好任督二脈全打開——別說軟件代碼,就是三昧真火金剛咒,照樣給你一站式搞定副本。
![]()
寶馬中國區研發高級副總裁 雷凱博士
如寶馬中國區研發高級副總裁雷凱博士所說,加入開源平臺,是為寶馬的智能體驗注入新動力,為用戶提供更具智能駕趣的出行體驗。
寶馬參與“開源”,因為其已在中國構建了全棧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體系,涵蓋軟件架構、車載操作系統,一路到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的全棧解決方案。主動開源也不會失去核心競爭力,接受分享也不會失去自身的“DNA”。
其背后暗含的是產業進階的深層邏輯:當汽車從“機械產品”轉向“智能終端”,開源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共享,而是生態共榮的必經之路。寶馬的入局,既是對自身實力的自信,更是對行業未來的清醒預判——在智能汽車的下半場,沒有獨善其身的贏家,只有協同共進的生態。
![]()
寶馬的終極目標,從來都不是技術的比拼,而是讓每一位用戶都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溫度與便捷,享受到駕駛本身的樂趣與幫助。畢竟,所有產業的升級,最終都要回歸到“人的需求”。這才是開源真正的價值所在,也是汽車產業邁向新未來的核心方向。【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