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5點的青島西海岸新區,天剛蒙蒙亮,“兵心花餑餑西域鍋盔”窗口的燈光已悄然亮起。42歲的王君戴上面罩,熟練地取出提前發酵一夜的老面,開始準備今早的第一鍋新疆鍋盔。
![]()
鍋盔
從退伍軍人到食品公司副總,再到非遺花饃手藝人,這位來自安徽大別山的漢子,如今憑借手工新疆鍋盔成為青島美食圈的紅人。不少食客專程驅車兩小時前來購買,只為一嘗這份融合西北風味與山東手藝的獨特面點。更令人動容的是,王君走上這條路,竟源于妻子對新疆鍋盔的一句喜愛。近日,記者走進他的工作室,聆聽這段始于“愛”的創業故事。
為妻尋味,學藝新疆
王君透露,自己與鍋盔的緣分,全靠徒弟的一口“投喂”和愛人的一句“好吃”。自從告別部隊后,王君選擇留在青島發展。王君向記者回憶,2021年,“當時有個新疆徒弟,看了我在央視七套的節目后,來找我學習花饃制作。后來他寄來了自己做的正宗新疆鍋盔給我和家人嘗,我老婆特別愛吃。”就是妻子一句隨口的感慨,讓王君動了遠赴新疆學做鍋盔的念頭。
![]()
王君揉面
“新疆徒弟告訴我,鍋盔好不好吃,全在耐心,老面發酵不能急,醒發時間不能省,少一步都不行。”從青島趕到新疆,王軍學習了十多天。王君透露,從老面發酵時間到“三醒三發”的獨特手法,包括“胡麻籽要現磨才能保留香氣、姜黃粉要選新疆本地品種、香豆草要提前泡發去腥。”這些新疆鍋盔的隱藏技巧和本地特色,只有親身接觸反復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
王君正在忙碌著
有人發問:“為了學這一口鍋盔,至于跑這么遠嗎?”學成歸來后,王君終于做出了讓愛人點頭的鍋盔,“那天她吃了兩個,說‘跟新疆寄來的一模一樣’,我當時就覺得,這趟新疆沒白去。”王君的家庭廚房便是他最先的試驗場,得到一致好評后,便萌生了開店售賣的想法。如今這簇西北風味和山東饃饃碰撞出的火花,已然融在了不少市民的味蕾里。
![]()
王君遞給顧客鍋盔
這段經歷被他配成文字放進短視頻發到社交平臺后,不少網友留言“這才是好男人的樣子啊”“為了妻子學做鍋盔,太暖了!”,還有人調侃“你這創業起點,真是太浪漫了”。
四登央視,“饃”力全開
“第一天晚上下班前,我們就把老面和好,讓它發酵一夜。第二天早上再打堿,開始制作。制作好的鍋盔還要再發一次。”王君的鍋盔之所以受歡迎,離不開他對傳統工藝的堅守。他透露,自己的鍋盔采用老面發酵,三醒三發的獨特工藝。 整個過程要發三次,醒三次,所以叫三醒三發,王君每一步都不偷懶。
![]()
王君裝餅
除了工藝,原料的選擇也十分關鍵。王君選用現磨的胡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亞麻籽。“這些都是西北養生的好食材,我們堅持用最好的原料,做出最好的鍋盔。”王君說。
![]()
王君拿出爐的鍋盔
創業初期并非一帆風順,花饃造型翻車、鍋盔發酵失敗是常有的事,但王君從未放棄。他分享道,“當兵時養成的習慣,認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于是他一邊打磨技藝,一邊學習新媒體運營,每天剪輯視頻到深夜。2021年,一條展示牡丹花饃制作的視頻意外爆火,不僅吸引了大量粉絲,還引起了央視導演的注意。2021年至今,王君先后4次登上央視舞臺,向全國觀眾展示花饃和新疆鍋盔的制作技藝,他還曾參演電視劇,飾演《大唐小吃貨2》中的大廚一角,成了遠近聞名的“花饃哥”。
![]()
王君端著一盤鍋盔展示
“有專門學習,將所學運用到自己的短視頻創作中。”王君說,通過短視頻,王君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他的鍋盔和花饃,市場也逐漸打開。他的短視頻不僅展示了鍋盔和花饃的制作過程,還分享了自己的創業心得,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
“一年能培養幾百名徒弟”,王君坦言,現如今他的工作室不僅售賣鍋盔和花饃,還開展技藝培訓,學員遍布黑龍江、新疆、廣東、福建等地,除此之外還經常受邀請分享創業經驗和非遺文化,去年在山西研討會上,還教其他非遺傳承人做短視頻運營。
從為妻學做鍋盔,到成為非遺面食的推動者,王君用11年時間,在面點行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他的年收入遠超從前,家人也從最初的不解變成了全力支持。談及現狀,王君笑著說,“看到大家的反饋,我覺得特別充實,樂在其中。”一份因愛而生的手藝,不僅溫暖了一個家庭,更讓傳統面點在新時代煥發出別樣光彩。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鐘迎雪 實習生 楊彥)
來源:大眾·半島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