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俊杰
![]()
新石器時代雙墩文化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
![]()
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 本文圖片來源:蚌埠市博物館
![]()
隋代壽州窯青釉印花四系盤口瓷壺。
安徽省蚌埠市位于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淮河穿城而過,孕育出獨特的文明形態和城市風貌。這里有歷史悠久的雙墩文化,流傳著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見證了近現代工業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浪潮。
1974年成立的蚌埠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萬件,有“流動的文明——淮河歷史文化陳列”“孕沙成珠——蚌埠歷史文化陳列”“梳影寶鑒——館藏精品銅鏡展”等常設展覽,2020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近日,記者走進這里,感受這座與淮河相伴而生的城市博物館的獨特魅力。
淮河文化源遠流長
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已消失)并稱“四瀆”。它發源于河南桐柏山,一路向東,流經河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蘇,匯入洪澤湖后分流入海。淮河與秦嶺一起,構成了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中的這句話,道出了淮河在中國地理上的重要分野作用。
“流動的文明——淮河歷史文化陳列”以文物、沙盤、多媒體、場景復原等形式,展示了千里淮河的獨特風貌。一條走廊兩側分別裝飾著金黃的“麥穗”和青翠的“禾苗”,呈現了淮河兩岸農作物的差別。淮河從桐柏山奔涌而下,上游落差達170多米。它一路劈山過峽,在中游的安徽地區變得平緩,孕育了兩岸眾多的文化名城。從洪澤湖出口到揚州三江營的下游地區,則誕生了繁榮的淮揚文化。
蚌埠因多蚌而得名,古代為采珠之地。走進“孕沙成珠——蚌埠歷史文化陳列”,一件件珍貴文物將當地歷史文化串聯成一條璀璨的珠鏈。蚌埠市五河縣城北的西尤遺址,是安徽淮河以北地區迄今發現的唯一舊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出土了古菱齒象、麋鹿、水牛等動物化石和遠古人類使用的舊石器,證明了早在3萬年前淮北平原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7300多年前,蚌埠地區誕生了雙墩文化。該文化的典型器物為粗厚壁紅褐色陶器,以四鋬平底釜與陶器支架配套使用的炊器等器物群為特征。“雙墩文化陶器上出現大量單體、重體、多重體、組合體刻劃符號,對探討中國文字的起源和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蚌埠市博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孟慶龍說。
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是蚌埠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出土于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此器由陶土經手工捏制后燒制而成,高6.3厘米,寬6.5厘米,由于陶土中摻入了云母粉末,表面泛著點點光澤。頭像眉弓突出,雙目圓睜,直視前方,鼻子扁平微翹,小嘴張開,左耳殘,右耳有一穿孔,五官比例恰當,凹凸對比適度,呈現出一個美麗少女的形象,被稱為“七千年前的微笑”。左右臉頰各有5個戳刺圓點連成一線的斜紋,額頭正中間有2個同心圓,專家認為可能象征著遠古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博物館講解員謝夢波介紹,雕題、紋面是反映先民審美和信仰的習俗,即用特定的方式在人的面部刺出花紋圖案,刺在額頭上為雕題,刺在面頰上為紋面。這件陶塑人頭像是國內目前已知的雕題紋面的最早實物例證,為研究原始藝術和原始信仰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一幅巨大的浮雕展現了“大禹劈山導淮”的故事。《水經注》記載:“荊山左,涂山右,二山對峙,相為一脈,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濫為害,鑿山為二以通之……”荊涂山峽是淮河第二峽,兩岸山上保留了禹王宮等遺跡。
位于蚌埠涂山南麓的禹會村遺址是一處距今約4100年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揭露出大型祭祀臺基以及祭祀溝、祭祀坑等。《左傳》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展廳中以1∶7.8比例還原了禹會村祭祀遺址,并以動畫展現了“禹會諸侯”的盛況。長條形的祭祀遺址中間排列著數十個長方形柱坑,正前方為方土臺,專家推測主祭者站立于此,旁邊有祭祀溝,可將祭祀后的物品投放其中。
鑄銅制瓷工藝精湛
鐘離國是春秋時期淮河中游的小國,后臣服于東出江淮爭雄的楚國。雙墩村發現的鐘離君柏墓,隨葬大量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等,為鐘離國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被評為“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館內展示了墓中出土文物,其中,鏤空龍耳銅罍為國家一級文物,共有兩件,形制、大小相差無幾。
罍是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這兩件龍耳銅罍造型比較特別,器身為矮領圓鼓腹罐形,口部以上加裝活動式敞口鏤空蟠虺紋罩,罩圈座周邊有2個對稱小扣可以扣住器口,上下嚴縫吻合;肩部附2對龍形鏤空耳;底部裝3個鏤空鳥形足。器形穩重大方,整體線條流暢。器身主體飾四方連續蟠螭紋,間隔裝飾凸出的小圓柱。肩部鑄3道凸弦紋和4個對稱的獸面銅泡,紋飾密而不繁,莊嚴厚重。
壽州窯是隋唐時期制瓷名窯,窯址分布在今淮南、鳳陽、蚌埠等地。館藏一級文物壽州窯青釉印花四系盤口瓷壺,口徑12厘米,底徑11.8厘米,高35厘米。盤口,長頸,鼓腹下斂,平底。肩部有4個橋形豎紐,壺身有4層模印草葉紋。通體施青釉至下腹部,釉色透明,并有細小開片,腹下流釉20多處,渾然天成,十分美觀。此壺制作考究,堪稱隋代壽州窯產品的巔峰之作。
明代開國功臣湯和晚年榮歸故里,葬于曹山。湯和墓出土的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體形碩大,造型優美,是存世不多的元青花大罐之一。該罐紋飾多達11層,包括海濤紋、卷草紋、雜寶紋、西番蓮紋、錢紋等。主紋為腹部所繪的纏枝牡丹紋,牡丹花穿插排列,枝葉纏繞錯落,頗具立體感。紋飾用蘇麻離青色料繪制,藍中閃紫,亮麗沉穩。
“火車拉來的城市”
在蚌埠歷史文化陳列中,有一枚清同治三年(1864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是研究清代軍事史的重要文物。該印長10.8厘米,寬10.8厘米,高9.1厘米,重3.75千克。印面為正方形,虎形鈕。虎作蹲踞長嘯狀,通身雕刻獸毛紋,頭刻一“王”字。清代銀質官印等級較高、傳世較少,此印1974年入藏蚌埠市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蚌埠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其在近代的崛起,與津浦鐵路有很大關系。這條貫通南北的鐵路動脈,從天津南下,經安徽跨淮河到達南京浦口。坐落于蚌埠市中榮街北端的淮河大鐵橋,是淮河上第一座鐵路橋,歷經百年風雨,至今仍巍然屹立,通行如昔。
博物館內的一輛蒸汽機車,1912年起運行于津浦鐵路,見證了蚌埠與鐵路的不解之緣。隨著津浦鐵路開通,蚌埠一時間物暢其流、人盡其利,涌現出眾多商鋪、工廠、銀行、錢莊。展廳里以場景復原的形式,再現了皖北鹽務局辦公樓、第二寶興面粉廠、金城銀行、維多利電影院等歷史建筑。新中國成立后,蚌埠市空壓機廠、柴油機廠、機床廠、水利機械廠、拖拉機附件廠等相繼建立,代表了安徽機械制造的較高水平。
“近年來,博物館充分運用數字技術,通過三維掃描,立體生動地展示珍貴文物。同時,我們積極參與蚌埠地區的考古成果轉化工作,將雙墩、禹會村等遺址的出土文物及文化內涵融入展覽、社教活動中,推動雙墩文化、大禹文化等地方文化的傳播。”蚌埠市博物館社教部主任張引說,博物館還設有考古體驗區,讓青少年動手挖掘,體驗考古樂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