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亢 徐慧
11月3日傍晚5點,山東農業大學泮河校區北門小吃街漸入客流高峰,各攤位的燈光次第亮起。一處掛著“黃金脆皮大烤腸”招牌的攤位前,已率先排起長隊。這處曾冷清的攤位突然爆火,源于一封農大學生寫下的手信——正是這封飽含善意的信,讓42歲聾啞攤主的烤腸攤,在寒夜里迎來絡繹不絕的顧客。
![]()
為叩開這場“無聲”的對話,本報記者提前聯系泰安市殘聯,邀請泰安市特殊教育中心教研室副主任曲園園到場提供手語翻譯。“大叔不愿透露姓名,出生時因患病致聾啞,初中畢業后摸索生計,在這兒賣烤腸和年糕剛一年。”曲園園向記者轉述了聾啞攤主的手語內容,由于攤主使用的部分手語與通用手語存在差異,兩人溝通需結合手勢與表情,但核心信息傳遞無礙。
![]()
泰安市特殊教育中心教研室副主任曲園園與聾啞攤主交流
這場善意的漣漪,源于農大學生“小陳同學”的暖心之舉。不久前,“小陳同學”在大叔攤位購買烤腸和年糕后,被5元3根的實惠和干凈衛生打動,更心疼他獨自守著冷攤的模樣。
于是“小陳同學”自作主張拍攝視頻發布到抖音,并寫下一封手寫信交給大叔:“大叔您好!不知道您還記不記得我,我是昨天買粉腸和年糕的同學!昨天吃了您的腸很好吃也很干凈,就是有點冷清,我就自作主張把您的攤位發到了網上,沒想到會有那么多人看到......我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你:這個世界很善良很溫暖,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你!希望大叔以后出攤可以多穿點,泰安的冬天太冷了,要好好生活,好好愛自己!祝您身體健康,生意興隆!”
![]()
“小陳同學”手寫信
曲園園詢問攤主是否看到信,攤主停下手中的活,對著曲園園不停打手語,核心意思只有一個:“謝謝這位同學,謝謝所有來照顧生意的同學們,非常感謝大家。”
記者在現場看到,攤主身著迷彩服,腳穿一雙擦得锃亮的黑皮鞋,米白色鴨舌帽的帽檐壓得略低,口罩遮住大半張臉,只露出一雙含著笑意的眼睛。他動作麻利地完成烤腸、刷醬、裝袋等流程。攤位招牌上的優惠信息清晰明了:淀粉腸5元3個,脆皮年糕5元3個,淀粉腸與年糕混搭同樣5元3個。即便排隊人數不斷增加,大叔始終有條不紊,每份餐品都保證足量足味。
![]()
![]()
其實,排隊的大學生不是非貪這口烤腸香,是想給認真生活的人撐撐腰。“實惠衛生,我們也想幫幫他。”排隊的學生小張和小蒲坦言,自己是刷到視頻趕來的,身邊不少同學都是如此,“就是覺得他認真做事、干凈經營,卻一直沒人知道,想幫他多賣幾份,讓認真生活的人能被生活偏愛。”隊伍中既有剛下晚自習的學生,也有特意從市區趕來的泰安市民,大家都默契地保持秩序,沒人催促。
通過曲園園的翻譯,記者拼湊出大叔的日常:每天下午4點多,他趕來出攤,深夜10點后,才收拾妥當歸家。“以前生意冷清,現在一天能賣大約500份。”曲園園說,大叔打手語時格外用力,能明顯感受到他的激動與感激,“他知道是同學們的宣傳讓更多人來支持他,所以更要把東西做好,不辜負大家的心意。”
沒有華麗的宣傳,沒有復雜的營銷,一根5元3根的烤腸,一封真摯的手寫信,一群心懷善意的師生與市民,想讓認真生活的人,能多被生活偏愛一點。夜幕漸深,大叔的攤位前依舊排起長龍。他聽不見人聲鼎沸,說不出感激話語,但他眼前不斷變長的隊伍、手中不停流轉的餐品,都在訴說著:這世間所有沉默的堅守,終會被善意溫柔喚醒;所有認真生活的模樣,都值得被世間深情以待。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