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一座城與一代人
——讀左昡的《紙飛機》
文/郝樹靜
合上左昡的《紙飛機》,窗外是重慶的萬家燈火、車水馬龍。和平年代的繁華與安寧,是如此真實,以至于書中那段浸透了鮮血與淚水的歷史,顯得既遙遠又刺眼。作者巧妙地選擇了一個最柔軟的切口——一個名叫金蘭的小女孩的視角,去重新觸摸那段沉重、殘酷的“重慶大轟炸”歲月。這絕不僅僅是一本寫給孩子看的書,它更是一座橋梁,連接了過去與現在,也連接了童真與創傷。
作為一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成年人,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我的閱讀體驗仿佛一場靈魂的穿越。我不再是旁觀歷史的“我”,我幾乎是附身在了那個名叫金蘭的小女孩身上,用她的眼睛去看,用她的心靈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恐懼、迷茫,以及在廢墟中頑強生長的、令人心碎的堅韌。
戰爭是什么?對成年人而言,它是地圖上的推進線、是傷亡統計的冰冷數字、是民族的危亡。而對金蘭來說,戰爭是更具體、更感官的存在。它是尖利刺耳的防空警報,是瞬間要抓緊媽媽的手、奔向防空洞的本能反應;它是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黑點,是隨后而來的巨大轟鳴與大地的顫抖;它是嗆人的硝煙味,是斷壁殘垣,是鄰居阿姨昨日還鮮活、今日卻冰冷的身體;它也是饑餓,是珍貴的一塊紅薯,是防空洞里潮濕、污濁的空氣。
左昡用一種近乎白描的筆觸,通過金蘭的視角,克制而冷靜地鋪陳著這一切。這種克制,反而比任何聲嘶力竭的控訴都更具力量。因為金蘭的“不懂”,她對死亡的理解是片面的、是懵懂的,她會問“他們是不是睡著了”,這種孩童的純真,與戰爭的極端殘酷形成了最尖銳的對比。書中的“紙飛機”,無疑是一個核心意象。飛機,是帶來死亡的“惡魔”,而紙飛機,卻是孩子手中最純真的玩具,是他們向往藍天的寄托。當金蘭和她的伙伴們在廢墟旁、在警報的間隙,放飛那輕飄飄的紙飛機時,這一幕具有一種刺痛人心的詩意。這是最柔弱的生命對最強大的暴力的無聲反抗,是人性中那點不滅的、對美好的向往,在戰火的灰燼中閃爍的微光。
作為一部兒童小說,作者沒有貶抑,更沒有美化苦難,她只是誠實地記錄了一個孩子如何“經歷”戰爭。金蘭沒有成為“小英雄”,她只是一個努力活下去的孩子。她會害怕,會哭泣,但她也會在轉瞬之間,被一顆糖、一個游戲逗樂。這種孩童特有的、快速切換情緒的“韌性”,恰恰是生命力最原始、最強大的表現。
如果說孩童的閱讀是在“經歷”,那么成年人的閱讀,則是在“回望”與“反思”。我們帶著已知的歷史結局和和平年代的安逸,一頭扎進了金蘭的“當時當地”。這種時空錯位感,帶來了巨大的情感沖擊。當我讀到金蘭一家人擠在悶熱、黑暗的防空洞里,聽著頭頂傳來的爆炸聲,為生死未卜的親人揪心時,我無法不想到自己此刻正安然坐在書桌前。這種強烈的對比,讓“和平”二字不再是一個空洞的詞匯,它變得沉甸甸,有了重量和質感。我們所謂的“歲月靜好”,是建立在金蘭那一代人“負重前行”的基石之上的。
從一個和平年代的成年人,“穿越”回抗戰年代的小女孩金蘭身上,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恐懼,更是一種深刻的無力感。我們知道歷史的走向,卻無法提醒她下一刻炸彈會落在哪里;我們知道她的堅韌會被后人銘記,卻無法減輕她當下承受的饑餓與驚嚇。這種“穿越”體驗,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苦難”。或許有一些作家習慣了宏大敘事,習慣了將苦難提煉為“精神”和“意義”。但《紙飛機》迫使我們直視苦難本身——它就是痛,是分離,是毀滅。然而,正是在這種直視中,我們才更能理解,為什么金蘭在廢墟上放飛的紙飛機如此珍貴,為什么她的母親在絕境中依然要為她梳好小辮。因為,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我們能承受多少苦難,而是因為即使在最深的苦難中,我們依然不放棄對“生活”本身的堅守,不放棄對尊嚴和美的追求。這,或許是成年人才能從這本書中讀出的、超越了戰爭本身的深意。
作為一名重慶人,讀這本書的情感是復雜而又私人的。書中所描繪的城市,是我無比熟悉的地方。那些地名——較場口、十八梯、兩路口……它們不是冰冷的背景板,它們是我的城市肌理,是我祖輩父輩生活過的地方。當空襲來臨,金蘭躲進的防空洞,也許就是我今天路過的、已變為納涼點或火鍋店的某個所在。歷史與現實,在閱讀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疊在了一起。我仿佛能觸摸到這座城市滾燙的記憶,能聽到它在歷史深處的呻吟與吶喊。
“愈炸愈強”,這是重慶在這場浩劫中留給世界的精神坐標。而這種精神,在金蘭這個小女孩身上,被具象化為一種“韌勁”。這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英雄主義的“堅強”,而是一種近乎本能的、扎根在泥土里的“堅韌”。是“只要還活著,就得活下去”的樸素信念。是哪怕家園被毀,也要在瓦礫中扒拉出能用的家當,明天繼續“開張”的強悍。是母親們一邊流淚埋葬親人,一邊擦干眼淚繼續為孩子尋找食物的頑強。這股“韌勁”,是重慶這座城市的靈魂。它被火淬煉過,被鮮血浸染過,它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個重慶人的骨子里,代代相傳。
讀《紙飛機》,我仿佛在進行一次精神的溯源。我明白了為什么今天的重慶人總有一種樂天知命、不懼艱險、“爬坡上坎”的精氣神。因為我們的祖輩,曾在比任何“坡坎”都更嚴酷的絕境中,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為我們扛起了一片天。
《紙飛機》是一部沉重的書,但它最終指向的,卻是希望與未來。左眩用她細膩的筆觸,打撈起了一段不應被遺忘的個體記憶,讓宏大的歷史變得有溫度、有血肉。我深深地認同書評者的感受,我希望等我的孩子再大一點,能和他一起共讀這本書。我相信,在不同的年齡,我們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孩子或許會驚嘆于金蘭的勇敢,會為她的遭遇而流淚;而我,會再一次感謝和平的可貴,會再一次體味那份傳承至今的堅韌。
金蘭的紙飛機,從戰火紛飛的過去飛來,穿越時空,輕輕落在我們和孩子的手中。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傷痛記憶,也承載著一個孩子對天空最純真的向往。它提醒我們:勿忘歷史,珍愛和平,并帶著那股在廢墟中也要放飛紙飛機的韌勁,繼續建設我們共同的家園。
作者簡介:重慶移通學院新聞采寫產業學院指導教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