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清晨,我們的補給船又被衛星拍到啦。”值班軍官把這句話拋向屏幕前的布林肯,語調輕描淡寫,卻讓戰情室一瞬間沉了下來。
接連數日,日本海與澳大利亞東岸熱鬧非凡。先是7月16日,中俄編隊駛離青島,代號“北部聯合-2023”的聯演揚帆開場;緊跟著21日,美國與澳大利亞牽頭,十五國艦機高調亮相“護身軍刀-2023”。海上氣氛驟然升溫,甚至連朝鮮半島南側的美日韓反潛演練也硬是擠出檔期。
![]()
外界首先注意到的是中俄演習選址——距北海道約四百公里的日本海心臟地帶。這個距離,用民航客機起落一次就能丈量完。地點并非隨意挑選,其背后隱藏著雙重盤算:對北京而言,日本近年屢在臺海與東海議題上“加戲”,一次高強度海空聯演能迅速降低對方誤判空間;對莫斯科而言,“北方四島”多年來橫亙俄日之間,烏克蘭危機后更成火星,一次伴隨實彈的顯示肌肉,足夠讓東京冷靜。
有意思的是,此番聯合行動指揮棒握在中國手里。北部戰區海軍驅逐艦編隊擔綱主力,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則主要提供反潛與電子戰配合。俄方這種“我跟著你走”的姿態,映襯出過去幾年中俄海上協同關系的微妙轉向:實力差距已經無需言明,重在各取所需。
從技術指標看,“北部聯合-2023”并不追求兵力極限,相比2021年西部聯演的兩萬余人,這次兵力壓縮到萬人規模,但在聯合火力系統與信息鏈路兼容度上邁了一大步。夜間遠程打擊、海空立體封控、數據中繼,這些冷冰冰的專業詞匯背后,是解放軍自2016年戰區改制以來反復校驗的作戰流程。
與此同時,數千公里外的澳大利亞昆士蘭海岸線卻幾乎成了另一個舞臺中心。由美國與澳大利亞主導的“護身軍刀-2023”號稱“規模空前”:三萬人、三十艘艦艇、兩百余架飛機外加五條兩棲攻擊作戰線。參演國名單里,美、英、法、德、加、日韓以及太平洋島國輪番登場,儼然大洋版“小北約”。
為了保證這場大戲順利唱響,美國提前半年就在夏威夷、圣迭戈港口儲備彈藥與維保器材。連海軍部長都直言,目的很簡單——“把信號發給北京:同盟體系不是擺設”。口氣不小,但細看聯合科目,重頭戲依舊是海上補給、聯合登陸、電子干擾這老三樣,足以看出準備重點仍在實戰后勤而非高端對抗。
值得一提的是,演習期間美國媒體頻頻渲染“中國情報船出現在演習海域”,仿佛這是一樁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無論是《海洋法公約》還是慣例,公海情報偵察都談不上“違規”。熱度很快被網友的調侃淹沒——“誰家辦酒席不怕鄰居看看熱鬧?”
![]()
更耐人尋味的是,美日韓在日本佐世保港外同步開展反潛火力演練,導彈防御系統全程接入美軍全球鏈路。同一時間段,多線并行的演練讓區域海空域信號雜亂到極點,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電磁干擾事故。韓軍內部就流出一份通報,提醒艦長“無線頻道必須再三校對,否則容易和友軍對射”。
中俄聯演剛結束,布林肯立刻站到麥克風前,向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拋出兩句話。第一句:制裁不會撤,但溝通應該保持;第二句:看看中國接下來怎么做,美方再決定回應。翻譯成白話——“不松口、不松手,但想繼續說下去。”這種“打著電話遞刀子”的姿態,很難博得真正的善意。
李尚福自2018年因俄制裝備采購被美依據《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列入制裁名單。華盛頓深知,制裁凍結不僅象征意義,還在技術層面限制與美軍高層互動。如今想要恢復熱線,卻又不肯撤封,此時拋出“愿溝通”的說辭,更多像輿論公關。
![]()
地區國家看得透徹。印尼外長公開表示,希望有關大國在南太“少一點秀肌肉,多一點商貿務實”。菲律賓海軍智庫則干脆警告,自身水域“已因大國軍演被壓縮”,一旦誤射導彈,誰來負責——這可是實打實的擔心,不是外交辭令。
步入8月,西太或許還將迎來更多灰色摩擦。美國第七艦隊已將航母替換為輕型兩棲攻擊艦進駐,日本陸自新組建的電子戰部隊正加緊在九州部署。“小規模、高頻次、鏈路爭奪”成為近年主旋律,風險系數遠高于單純拼兵力的冷戰模式。
不得不說,所有當事方都清楚:真正決定優勢的,不是一次亮相的艦艇噸位,而是指揮體系與供應鏈的長期韌性。中俄演習對聯合作戰流程的反復磨合,和美澳海上聯盟在后勤鏈上的極限壓力測試,實際上指向同一核心——戰術演示只是冰山尖端,戰略耐力才是深水砝碼。
![]()
試想一下,如果未來三個月里臺風頻襲或突發疫情導致港口臨時封閉,誰能在缺少母港支援的情況下維系三萬名跨國部隊的后勤?“護身軍刀-2023”是一次演示,但未必給出肯定答案。
把視線拉回布林肯那句“看看中國怎么做”。中國公開表態再簡潔不過:愿意對話,須以尊重為前提;維護主權,行動不會停。自此之后,解放軍常態化巡航依舊按計劃推進,各類機艦頻次未見降低。換言之,對話與威懾并存的局面短期無解。
美方言下之意,其實是想用觀察期綁架對手決策:如果中國采取克制,美軍即宣稱“威懾有效”;若中國按既定節奏行事,則以“挑釁”加碼圍堵。邏輯看似強硬,反倒暴露戰略焦慮——只要不確定對手下一步,他們就不敢貿然升級。
![]()
亞太軍事棋局走到了復雜密集的新階段。幾乎每一個演習背后,都附帶著下一輪地緣政治博弈的“預置腳本”。各國軍港燈火通明,雷達波束交錯成網,無人機嗡鳴隨風飄散。此刻,誰更能穩住心態、留足空間,應對突發情況,誰就擁有“余牌”。
一言以蔽之,布林肯的“看看中國怎么做”并不是提問,而是試探;“護身軍刀-2023”也不是終點,而是序章。真正關乎地區未來的,不在話語,更在行動——而行動,終究要在看得見又摸得著的海面與跑道上落地。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