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東京臺東區,有一處極具人氣的親子勝地——上野動物園。這座始建于1882年的動物園,是日本最早的現代動物園,也被視為明治維新時期“文明開化”的象征之一。這里不僅承載著日本人與動物的情感連結,也成為日本社會變遷的縮影。
![]()
▲20世紀初的上野動物園
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最受日本人喜愛的動物,非熊貓莫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禮物——大熊貓“康康”和“蘭蘭”來到這里,掀起了史無前例的“熊貓熱”。自此,熊貓成為上野動物園的“鎮園之寶”,也是中日友好的象征之一。
![]()
▲日本的中國熊貓熱
2025年初,上野公園為期三天的“春節熊貓慶典”活動吸引了超過15萬人參與,成為東京冬日里最熱鬧的節慶之一。熊貓的可愛形象、跨國情感認同,再次讓人們感受到中國文化在日本社會的獨特地位。
![]()
▲中國熊貓在上野公園
從熊貓到“浣熊”:中國形象的溫情延伸
而在同一年,另一種來自中國的“團子”——這次不是動物,而是一輛車,也在東京掀起熱潮。這款車被昵稱為“中國浣熊”,它的全名是K-EV BYD RACCO,是中國新能源龍頭企業比亞迪專為日本市場設計的電動輕型車(K-Car)。它在2025東京車展上完成了全球首發,并迅速成為展會焦點。
![]()
▲比亞迪亮相日本車展
“RACCO”,取自英文“Raccoon”(浣熊),名字靈動可愛,外觀小巧圓潤,極具親和力。浣熊這一形象在日本也深受歡迎,常出現在動漫、文創和吉祥物形象中。
比亞迪將這款K-EV命名為“RACCO”,無疑是一次極具文化共鳴的本地化嘗試——就像當年中國熊貓成功俘獲日本人心一樣,“中國浣熊”也希望走進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
▲RACCO
專為日本而生:RACCO如何打動K-Car王國?
在日本,K-Car車系擁有極高的市場地位。它們體積小巧、油耗低、使用稅費友好,是城市通勤和家庭代步的首選。2024年,日本K-Car新車銷量占比接近40%。RACCO 正是為這一主流細分市場量身打造:車長不到3.4米,卻能容納4名成年人,內部空間布局靈活實用;采用比亞迪自研的刀片電池,續航達到WLTC 180公里,并支持100kW快充技術,充電30分鐘即可補能至80%。
此外,其方盒子造型+側滑門設計,極大提升了狹窄街道中的停車便捷性,尤其適合東京、大阪等城市的老城區使用場景。更重要的是,RACCO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辨識度,與傳統K-Car的“工具感”形成鮮明對比,是一款兼顧實用與潮流的城市小車。
K-EV RACCO 的推出,背后是比亞迪20年深耕日本市場、海外成為重點發展方向的成果。從2005年首次進入日本,到如今新能源巴士在日本市場占據領先地位,再到RACCO的全球首發,比亞迪完成了從B端交通解決方案到C端個人出行的全面布局。
![]()
▲進入日本市場的比亞迪新能源卡車
事實上,比亞迪早已不僅是一家汽車制造商,更是新能源科技與綠色出行的全球品牌。近年來,比亞迪在歐洲、東南亞、美洲等市場持續擴張。在日本,從電動巴士、電動卡車到如今的K-Car車型,比亞迪正以中國制造的創新力,重新定義日本用戶對“綠色出行”的理解。
夜幕降臨,上野動物園中的熊貓“曉曉”結束了一天的“營業”,在竹林中安靜入睡。而在東京國際會展中心,展臺上的“浣熊”RACCO 也將結束它的首秀旅程,準備駛出展館,駛入東京街頭,駛進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
比亞迪的“浣熊”或許不像熊貓那樣立刻擁有全民認知度,但它有溫柔可愛的外表、強勁實用的性能,更有一個品牌20年如一日深耕海外的耐心。它不只是一次產品發布,更是比亞迪全球化戰略的新篇章。
![]()
▲比亞迪將繼續深耕海外市場
對于比亞迪來說,RACCO 不只是一個K-Car,而是一張來自中國的全新名片。熊貓拉近了兩國人民的情感距離,而“浣熊”或許將成為中國智造深入日本生活的又一個溫暖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