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蒙古國,人們往往想到遼闊草原、蒙古包、佛教寺廟。但在西部的巴彥烏列蓋省,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畫面這里,生活著約12萬哈薩克族人,占全省人口93%,是蒙古唯一一個以非蒙古族為主體的省。
這些哈薩克人,為什么不是在他們的民族國家——哈薩克斯坦,而是在蒙古國?
![]()
?歷史夾縫中的一塊“避風港”
哈薩克族起源于15世紀的哈薩克汗國,其先民是活躍在中亞草原的突厥部落。
13世紀,蒙古人成吉思汗西征征服中亞,大量蒙古人與突厥人通婚融合,最終誕生了突厥化的哈薩克人。
![]()
18世紀中期,哈薩克汗國歸順清朝,一部分哈薩克部落開始向東遷徙,進入今天蒙古國西部的科布多地區。
當時,這里歸屬清朝烏里雅蘇臺將軍府。哈薩克人扎營游牧,逐漸定居繁衍。
19世紀,俄國吞并哈薩克汗國,大量哈薩克人因壓迫向東遷入清朝外蒙古。
![]()
到20世紀初,外蒙古境內的哈薩克人已增至3萬人。
?蘇聯制造的“哈薩克省”
1921年外蒙古獨立后,成為蘇聯的傀儡政權。11940年,蘇聯授意蒙古設立巴彥烏列蓋省,意圖將哈薩克人集中進行設省管理。
![]()
與哈薩克斯坦“俄化”嚴重不同,蒙古的哈薩克人依舊保留著傳統文化。金鷹獵人、鷹獵節等民族傳統延續至今,世界80%的鷹獵人就在這里。
![]()
該省是蒙古唯一的“自治省”,擁有自己的議會,可自行選舉省長。節日中既有穆斯林的古爾邦節,也有蒙古族的那達慕。
?經濟困境與“回歸故國”
但該省經濟發展落后,人均GDP僅1800美元,不到蒙古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沒有鐵路,僅靠一座小機場與外界連接。貿易結構單一,交通閉塞,發展受限。
![]()
90年代,哈薩克斯坦從蘇聯獨立后,發起“僑胞回歸”運動,吸引了約4萬蒙古哈薩克人移民。然而,大量人又在幾年后選擇返回蒙古。
原因很現實:語言障礙難以融入,當地哈薩克語夾雜大量俄語;安置政策不到位,工作難找;思維方式因“蒙化”不同于哈國本地人,生活難適應。
如今,哈薩克斯坦依然對巴彥烏列蓋省提供援助,如建學校、設獎學金、提供人道救援等。但“遠水解不了近渴”,該省仍面臨經濟困局、發展滯后的現實。
對于這些扎根蒙古的哈薩克人來說,既無法融入遙遠的故國,也難以擺脫邊緣的現實,未來的路,依然充滿未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