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成功了,生出來的孩子頂多也就活40年。”
如今,隨著社會環境和醫療水平的不斷變化,很多沒有辦法自然受孕的夫妻將目光放在了試管嬰兒上,希望這項先進的技術能夠帶來一個健康的孩子。
但在很多推崇“道法自然”的專家眼中,這種人為干預出生的孩子無論是生命長度,還是生活質量,都沒有辦法和正常人相比。
![]()
甚至還有不少人覺得,這種試管嬰兒的壽命無法超過40歲。
而這樣的聲音,也讓不少寄希望于現代醫學的不孕不育患者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選擇。
![]()
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88年,我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就安全降生。
如今已經37歲的她,更是過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生活。
![]()
01 第十三次嘗試
提起中國的試管嬰兒,張麗珠教授絕對是繞不開的人。
1921年,張麗珠出生于上海一個富庶之家,她的父親張耀曾曾是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曾參與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中。
受到父輩的影響,張麗珠自小就有救國救民的想法。
![]()
1944年,從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后,張麗珠一直行走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
但真正讓她對試管嬰兒這一先進技術發起挑戰的原因,還是他在1958年,進入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之后。
那時的她作為第三附屬醫院的婦產科主任,醫術在國內都是排得上號的。
![]()
因此,不少懷不上孩子的女性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先后給她寫了6300多封求助信。
看著信中這些女人對于孩子的渴望,以及“不孕不育”這件事帶給他們的傷害,張麗珠萌生了將“試管嬰兒”技術引入國內的想法。
但在當時,國內的醫療水平并不發達,即便是三院,手術器材也不完備:普通的腹腔鏡找不到母體的卵泡,受精卵的培養皿只有幾套,必須反復消毒使用。
![]()
就連必備的取卵針都不夠用,每根申請下來的取卵針都必須用了再用,哪怕鈍,了,也只能磨一磨繼續上陣。
條件的艱苦,也讓手術的失敗率大大增加。
在前十二個找到張麗珠教授做“試管”的患者中,失敗率甚至達到了100%,沒有一個孩子成功出生!
![]()
面對這樣的困境,張麗珠教授的整個團隊都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前路應該何去何從。
也正是這個時候,第十三個敢于嘗試的人,出現在了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門口。
而這個其貌不揚的甘肅女人,也用自己的身體,孕育了新中國的第一個試管嬰兒!
![]()
02 萬眾矚目的降生
第十三個嘗試“試管”的女人名叫鄭桂珍,出生在甘肅禮縣一個貧苦家庭中。
年少時的日子雖然不好過,但是鄭桂珍的內心總是充滿希望,他堅信,只要人肯努力,日子總會越來越好。
尤其是在她考上了鄉村教師的工作,并且嫁給了踏實肯干的左長林之后,鄭桂珍一直覺得,自己的人生會特別美好。
![]()
但誰知,在結婚后的十幾年里,鄭桂珍的肚子一直沒有動靜。
為了生孩子,她跑遍了整個甘肅省,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她都吃了一籮筐。
可一直到了30多歲,鄭桂珍都沒能和丈夫生下一兒半女。
![]()
日子久了,沒有孩子這件事還成為了鄭桂珍的一塊心病,哪怕是在做夢的時候,她都還想著自己能和丈夫有個孩子。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她從廣播中聽到了關于張麗珠教授嘗試試管嬰兒的報道。
在黃土高原上待了半輩子的鄭桂珍并不知道什么是“試管嬰兒”,對于收音機里傳出來的專業術語,她更是一竅不通。
![]()
但出于對孩子的渴望,鄭桂枝還是抄起了全部家當,拉著丈夫跑到了北京。
只是那一年的她,已經快要40歲,哪怕是在醫學發達的今天,也屬于超齡產婦。
因此,在張麗珠教授看到她的掛號信息時,心里并沒有抱多大期望。
![]()
畢竟當時全國各地到北京找她,想做試管嬰兒的婦女多的是。但是當時的醫學條件實在太落后,想要找到合適的嘗試者,并不容易。
但誰知,在看完鄭桂枝的所有檢查單后,張麗珠的臉上升起了希望。
她發現,鄭桂枝雖然雙側輸卵管都堵塞了,但是指標還算不錯,要是想嘗試試管,也不是沒可能。
![]()
因此,在和鄭桂枝講了所有的風險和可能性后,便安排了她住院。、
而鄭桂枝雖然知道這場手術的可能性不大,但多年來對孩子的期待,還是讓她咬牙簽下了同意書
那時的他們還不知道,也正是這次嘗試,讓一個新生命降臨到了這個世界上。
![]()
03 新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為了提高鄭桂枝手術的成功率,張麗珠帶著整個團隊反復研究了好多遍手術流程,分析失敗原因。
最終,他們將問題點放在了卵細胞上。
在張麗珠教授看來,卵細胞非常脆弱,不能適應低溫,哪怕是溫度降低一點,他們都有極大的失敗風險。
![]()
為此,團隊還專門找來了一個保溫瓶,還專門讓人將保溫瓶揣在懷里,以確保溫度的均衡。
也正是因為整個團隊精益求精的精神,讓那顆來之不易的受精卵,在鄭桂枝的腹中生根發芽。
1988年3月10日,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觀察后,鄭桂枝出現在了婦產科的手術室。
![]()
這一次,她終于不再是那個為了要孩子而不斷痛苦的女人,而是一個滿懷期待,等待孩子降生的幸福媽媽!
她還給這個備受期待的孩子齊了“鄭萌珠”這個名字,“萌”字代表萌芽,是希望,而“珠”字則來自她的“恩人”張麗珠。
而得知消息的記者們,更是爭先恐后的找到了張麗珠,希望能把攝影器材帶到手術室,記錄“新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降生”這偉大一幕。
![]()
就連團隊的工作人員們,都無比期待,這個孩子會是什么模樣。
但唯獨張麗珠十分忐忑。那時的她也在擔心,這個人工干預的“試管嬰兒”究竟是不是健康的,她未來在這個社會當中會怎樣?是不是能順利長大?
這些問題,隨著鄭萌珠的降生,最終都有答案。
![]()
盡管在鄭萌珠剛出生時,身邊人都因為她是試管嬰兒,而對她充滿了審視的目光,但無論是母親,還是張麗珠團隊的醫生們,都給了她足夠的疼愛。
每年鄭萌珠生日時,她都會給張教授的團隊寄去一張照片,展示自己的成長。
![]()
而張麗珠也會鼓勵她好好學習,關心她的身體狀況。
到了高考那年,鄭萌珠還順利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也向世人證明著,她的智力和身體并未因為出生方式的特別而有所變化。
![]()
大學畢業后的她還考進了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成為了生殖中心負責檔案管理的一名工作人員,每天穿梭在前來求醫的準媽媽們中間,幫助她們了解“試管嬰兒”這門技術。
2019年,31歲的鄭萌珠還在三院順利生下了一名男嬰,在成為了媽媽的同時,也向世人證明了,哪怕是試管嬰兒,也有正常的生育能力。
![]()
結語
如今,很多無法正常生育的夫妻,也在鄭萌珠的存在和鼓勵下,踏上了試管嬰兒的道路。
相信這些孩子的存在,也會逐漸打破大家對于“試管嬰兒”的擔憂和好奇。
參考資料: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