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國會出了個挺扎眼的事兒,堪薩斯州參議員羅杰?馬歇爾的首席幕僚布倫特?羅伯森,兩年時間從納稅人手里拿了至少4.4萬美金通勤報銷。
這錢說是從他弗吉尼亞州林奇堡的家往返華盛頓的差旅費用,但細扒下來,里面的門道可不少。
![]()
羅伯森這報銷是從2024年3月開始的,那時候他剛在林奇堡買了套新房。
本來買房子是私事,可從4月起,他就開始以“林奇堡到華盛頓往返”為由申請差旅報銷。
到9月這半年里,他一共報了11次,拿了1.6萬美金,里面包含雜費、交通費還有每日津貼。
普通聯邦雇員一年差旅報銷也就幾千塊,他這半年就頂人好幾年的,已經夠顯眼了。
更讓人咋舌的是2024年10月到2025年3月這段時間。
這半年他報了15次,又拿了2.8萬美金,算下來單次報銷比之前還多了不少。
![]()
其中有一趟是2025年1月14號到23號,正好趕上總統就職典禮,就這一趟他單領了1萬美金的每日津貼。
就一個通勤差旅,單趟能報出1萬,換誰看都得覺得不對勁。
光看報銷金額和次數還不夠,這里面有個更讓人疑惑的地方,羅伯森那段時間其實還在華盛頓住著。
他在華盛頓有套公寓,一直當成主要住所用,直到2025年5月才賣掉。
![]()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這套“主要住所”,他還享受了幾百美金的房產稅優惠。
本來想覺得“住林奇堡、通勤去華盛頓”這理由能說通,但后來發現他根本沒離開華盛頓的主要住所,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你想啊,要是真把林奇堡當家,怎么還在華盛頓留著公寓當主要住所?又要拿通勤報銷,又要占房產稅優惠,兩邊都占著,難免讓人覺得是在鉆空子。
這些報銷費用都從馬歇爾的官方人員及辦公室支出賬戶走,這個賬戶每年有400萬美金預算,員工工資、辦公室運營的錢都從這里出。
![]()
羅伯森這4.4萬雖說占比不算特別大,但架不住這錢的性質存疑,畢竟是納稅人的錢,花得得讓人明白才行。
現在說說規則層面的事兒。
美國國會對高級幕僚的差旅報銷有規定,一般要求工作人員主要在雇主所在州或者華盛頓辦公。
近幾年因為遠程辦公流行,有些議員會給幕僚設“遠程工作站”,允許報相關差旅。
但問題是,這“遠程工作站”的定義太模糊了,沒說清楚距離多遠算合規,也沒說通勤頻率該怎么算。
![]()
前眾議院總法律顧問斯坦利?布蘭德就說,羅伯森這操作是“巨大的漏洞”。
他還質疑,要是所有國會幕僚都這么干,那納稅人得多花多少錢?搞不清國會當初定規則的時候,怎么就沒把這些關鍵細節說清楚,這不就等于留了個口子讓人鉆嘛。
其實類似的事兒之前也發生過。
2024年2月,加州眾議員安娜?埃肖的幕僚,也以“舊金山到華盛頓通勤”為由報了1.2萬美金,理由也是“遠程工作站”。
后來被監督組織質疑,那幕僚退了5000美金,但也沒被追究其他責任。
![]()
如此看來,這種“合規但不合理”的報銷,在國會里可能不是個例。
最讓人覺得矛盾的是馬歇爾參議員本人的態度。
他之前公開反對政府遠程辦公,還推動過限制聯邦工作人員在家辦公的法案。
他說過“聯邦遠程辦公降低工作效率,浪費納稅人資金”,這話聽著沒毛病,可到了自己幕僚這兒,卻默許了“遠程工作站”和高額通勤報銷。
馬歇爾辦公室解釋說,羅伯森搬家是因為家庭安全,他妻子之前在華盛頓遭遇過槍擊。
![]()
但這話沒實證支撐,沒看到警方記錄,也沒看到媒體報道過這起槍擊事件。
無奈之下,大家也只能對這個理由打個問號,總不能空口說個理由,就把納稅人的錢給報了吧?
公共監督組織“政府監督項目”(POGO)對這事兒的態度很明確,他們說羅伯森這報銷就是“個人開支”,違背了參議院“禁止用納稅人資金辦私事”的原則。
POGO還做過報告,說2023到2024年,他們收到的國會報銷投訴里,有三分之一都和“遠程通勤報銷”有關,比前一年還多了不少。
![]()
聯邦其他部門的差旅報銷比國會嚴多了。
就說教育部工作人員,跨州差旅得提前說明為啥要去,報銷時得附行程單、住宿發票,華盛頓地區單日津貼上限也就三百多美金。
再看羅伯森,單趟就能報1萬,這差距也太大了。
很顯然,國會自己的報銷監管比其他部門松太多,既沒有第三方審計,審核結果也不公開,這不就容易出問題嘛。
要解決這事兒,其實也得從幾方面下手。
![]()
首先規則得改,得把“遠程工作站”的標準說清楚,比如離華盛頓多遠算合規,一年能報多少次,這些都得寫明白。
然后監督得跟上,最好整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別讓國會自己審自己,審計結果也得公開。
另外,也可以學郵政總局,搞個智能監控系統,超標準的報銷自動預警,這樣也能減少漏洞。
羅伯森這4.4萬通勤報銷事件,看著是個小事,其實暴露了國會報銷規則的模糊、監管的薄弱,還有部分政客的雙重標準。
雖說他的操作符合當前規則,但根本不符合公共資金“花在刀刃上”的原則。
![]()
馬歇爾一邊反對遠程辦公,一邊默許幕僚報遠程通勤費,也讓公眾對國會的信任打了折扣。
說到底,納稅人的錢得用在公共利益上,不是用來給個人填居住選擇的窟窿的。
要是國會不把規則補好、監管加強,以后類似的爭議只會越來越多,到時候損失的可不止是錢,還有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