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紐約市選舉結果塵埃落定,34歲的佐赫蘭·馬姆達尼以黑馬之姿勝出,不僅成為首位千禧一代市長,更創下兩項歷史,首位穆斯林市長、首位印度裔市長。
![]()
這位出生于烏干達、成長于紐約皇后區的民主黨左翼政客,用一場逆襲改寫了美國最大城市的政治版圖。
而此前競選期間,他對特朗普的表態更成為全美焦點,馬姆達尼曾公開叫板特朗普:我知道你在看!
![]()
這句宣戰并非一時沖動,作為曾在紐約州議會任職的 “草根政客”,馬姆達尼 2024 年 10 月宣布參選時知名度極低,卻憑借直擊民生痛點的綱領,一步步撕開精英政治的壟斷。
從皇后區的社區活動室到布朗克斯的租戶大會,他從不搞高端發布會,而是坐著地鐵去和選民聊天,這種“接地氣”的風格,成了他最鋒利的競選武器。
34歲印度裔黑馬逆襲當市長
“選馬姆達尼,是因為沒別的選擇了。” 這句話道出了不少紐約人的無奈。
![]()
這座全球金融中心,近年民生問題愈發尖銳:紐約市房租中位數已達4000美元,曼哈頓核心區單間月租接近5000美元,相當于美國中部城市整棟別墅的月租金。
更令人焦慮的是,四分之一紐約人無法負擔基本生活必需品,工資漲幅遠遠追不上物價上漲速度。
舊政客們對此的回應,始終繞不開“市場規律”,前州長安德魯?科莫競選時承諾“吸引更多富豪投資,帶動就業”,卻避談普通民眾的住房難題。
![]()
馬姆達尼則在競選演講中戳破真相,他的競選綱領精準命中痛點,推行免費公交、凍結房租、對年收入超100萬美元者加征“城市責任費”,新建10萬套保障房,還額外提出免費托育、開設公營食品雜貨店。
這些政策,每一條都指向被忽略的普通群體,更關鍵的是,他不搞空口號,反復強調“政策要落地,不能只畫餅”,這種務實態度,讓對精英政治失望的選民看到了希望。
![]()
最終紐約獨特的“排序投票制”幫了他,即便不少選民沒把他列為第一選擇,也紛紛將其填在第二、三位。
這種“聯手拱上臺”的勝利,不僅是對馬姆達尼的認可,更是對美國傳統政治的抗議。
![]()
特朗普急了:威脅削減撥款,卻遭輿論反噬
馬姆達尼的勝選,很快引發白宮震動,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連發多條內容,斥其為“反猶分子”,還威脅將對紐約“提供最低限度聯邦資金”,試圖施壓阻止其政策落地,這番表態,反而讓馬姆達尼獲得更多支持。
![]()
特朗普的威脅之所以失效,源于紐約人對聯邦政府的失望,過去幾年,紐約多次因政策分歧被聯邦削減補貼,卻始終靠自身經濟實力維持運轉。
總統的施壓,反而讓馬姆達尼成了“反抗聯邦不公”的象征,這是特朗普沒算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共和黨內部對此也存在分歧,部分溫和派議員認為“應關注民生,而非意識形態對抗”,但親特朗普陣營仍在炒作“馬姆達尼會搞垮紐約經濟”,雙方的分歧,進一步凸顯美國政壇的分裂。
![]()
勝選之后,馬姆達尼面臨的最大考驗,是如何將競選綱領落地,目前他已明確將“凍結房租”“免費公交”“新建保障房” 列為優先事項,但這些政策要推行,還需過好幾關。
盡管挑戰重重,馬姆達尼的團隊已開始行動,至于外界關注的“資本反應”,目前尚無明確信號。
若馬姆達尼真的推行加稅、凍結房租等政策,可能會引發部分地產商、金融機構不滿,但紐約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短期內不會出現大規模資本撤離。
![]()
馬姆達尼的勝利,不僅改變了紐約市的政治格局,更在美國全國引發連鎖反應。
保守派則對此高度警惕,多個親共和黨智庫發布報告,警告“進步主義思潮若蔓延,將影響美國經濟穩定”,呼吁共和黨人“加強對地方選舉的投入,阻止激進政策擴散”。
顯然他們最怕的不是馬姆達尼這個人,而是他這套“關注普通人、挑戰精英利益”的模式被復制。
![]()
馬姆達尼的崛起,是美國深層撕裂的縮影,當溫和派再也無法彌合貧富鴻溝,激進變革就成了選民的最后選擇。
紐約這場選舉,不僅選出了一位新市長,更暴露了美國社會的核心矛盾:在資本與普通民眾的利益失衡下,傳統政治已難以為繼,變革的呼聲,正在從紐約蔓延開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