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7年,23歲的陳嘉澍站在美國國務院的頒獎臺上,他手握價值200萬人民幣的富布萊特獎學金。
全球27個獲獎者,他是唯一的中國人,當被問及未來打算時,他直言要回國。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這話在當時聽起來像客套,但令美國人沒想到的是,六年后,陳嘉澍竟真的回國了。
更令他們詫異的是,回國后的陳嘉澍直接打破了,西方在車載雷達芯片領域的壟斷。
![]()
“我會回國”
故事的開端,充滿了一種戲劇性的“失算”,時間回到2007年,一陳嘉澍站在了一個足以改變人生的十字路口。
他憑借一篇極具顛覆性的論文,從全球七十多個國家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了當年富布賴特科學獎學金在中國唯一的獲得者。
![]()
這筆錢,價值超過200萬人民幣,足夠覆蓋他在美國頂尖學府攻讀博士的全部開銷,當時,面對評委會關于未來的提問,他的回答明確而堅定:“我會回國。”
這筆來自美國的巨額獎學金,就這樣押注在了一個公開承諾要回國的中國天才身上。
![]()
而這筆投資的種子,恰恰是一篇挑戰西方技術體系的論文——它大膽預言,昂貴的砷化鎵或硅鍺工藝并非制造高頻毫米波芯片的唯一途徑,廉價的CMOS工藝完全有潛力取而代之。
美國人慷慨地資助了一個課題,一個未來將親手打破西方技術壁壘的博士課題,這無疑是一次精明卻又失算了的投資。
![]()
陳嘉澍的顛覆性想法,并非誕生于實驗室的真空里,早在他作為交換生前往卡內基梅隆大學時,周圍的共識就如同鐵律一般:CMOS工藝在高頻下損耗太大,根本不可能用來做77GHz這么高頻率的汽車雷達芯片。
業界的主流做法,是用特殊且昂貴的材料去硬扛高頻帶來的性能衰減,可來自寧波,一個浸潤著工業基因的沿海城市,從小就愛拆解零件、琢磨原理的陳嘉澍,本能地對這種“定論”感到懷疑。
![]()
他洞察到,問題的關鍵或許根本不在材料,而在沿用了幾十年的設計架構,傳統的思路是“先放大高頻信號,再處理”,這個過程就像用一根漏水的管子去輸送高壓水流,必然損耗巨大。
那為什么不換個思路呢?他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想法:“先降頻,再放大”,先把難以處理的高頻信號,用創新的架構巧妙地轉換成更穩定的低頻信號,然后再進行放大和處理。
![]()
這在當時聽起來,簡直是異端邪說,但正是這個“異端”想法,為他敲開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大門,也贏得了那筆改變命運的獎學金。
他的導師,無線集成電路領域的權威阿里·尼克內賈德教授,非但沒有否定他,反而直接將這個理論設為他的博士課題,并給出了一個無比清晰的要求:把它從紙上變成現實。
![]()
從紙上到現實
理論的突破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是如何將它變成一顆穩定可靠的芯片,回到上海創立加特蘭后,這段路他走了整整三年。
團隊面臨的工程難題層出不窮:信號串擾、高溫下的性能抖動,每一個都是致命的,創業初期的流片成本更是高得嚇人,每一次失敗,就意味著數百萬人民幣打了水漂。
![]()
在經歷了五次痛苦的流片迭代后,這個源于一個年輕人逆向思維的設計,終于變成了一顆能通過所有嚴苛車規測試的產品。
2017年,當這顆芯片實現量產時,它用無可辯駁的數據證明了自己:性能不亞于國際巨頭,而成本,僅僅是傳統方案的40%,這不只是工藝的勝利,而是一次設計思想的徹底勝利。
![]()
它證明了,轉換思考路徑,比在別人劃定的賽道上拼命追趕,更具顛覆性。
一顆頂尖的國產芯片,從誕生到被市場接納,技術攻關只是長征的第一步,更難的是在一個充滿疑慮的環境中,為自己鑄造名為“信任”的硬通貨,陳嘉澍和他的加特蘭,就是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
![]()
他的第一層信任背書,來自全球學術界的頂級認證,富布賴特獎學金,是他個人和思想最早獲得的國際通行證。
而在博士期間,他更進一步,斬獲了國際固態電路大會(ISSCC)頒發的杰克·基爾比杰出學生論文獎,這個獎項全球每年只評選一人,含金量極高,等于向全世界宣告:他的理論,站在了學術之巔。
![]()
但學術界的榮譽,在產業界看來,可能只是一張漂亮的紙,要讓車企把你的芯片裝到關乎人命的汽車上,你需要一張產業界的“準入證”,這張證,就是AEC-Q100和ASIL-B這類嚴苛到變態的車規級標準。
當時國內甚至連成熟的毫米波測試設備都找不到,加特蘭的團隊只能硬著頭皮,從零開始自建測試平臺,一項項地啃下所有認證。
![]()
即便手握雙重認證,推開市場大門時,他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還是:“國產的,能用嗎?”面對這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陳嘉澍沒有空談情懷。
他選擇了一種最直接的方式:把加特蘭芯片的性能測試報告,和國際巨頭的產品報告并排放在一起,讓數據自己說話,2017年拿下的第一個試產訂單,成了打破信任僵局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
一旦信任的口子被撕開,價值認證就開始了滾雪球式的復制,從最初的一家車企小心翼翼的試用,到后來超過30家主流車企的主動合作,從搭載于一款車型,到賦能超過220款車型量產。
信任,最終物化成一個驚人的數字:到2024年,加特蘭的毫米波雷達芯片累計出貨量,突破了1900萬顆。
![]()
這張當初寫在論文上的“不可能”的藍圖,終于變成了千萬輛汽車上保駕護航的“真金白銀”,如果說加特蘭的價值僅僅是造出了一顆低成本的替代芯片,那這個故事就遠沒有今天這么精彩。
成為“定義需求者”
陳嘉澍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只當一個“填補空白者”,他要做的,是通過持續的技術平臺化,成為一個“定義需求者”,進而深刻影響整個中國智能汽車產業的進化路徑。
![]()
第一波漣漪在2018年蕩開,加特蘭推出了Alps系列的SoC芯片,這顆芯片天才地將射頻前端和信號處理單元集成在了一起。
這一步棋,看似只是技術迭代,實則大大降低了下游雷達廠商的開發門檻和周期,原本只有高端車型才用得起的毫米波雷達,迅速開始在經濟型車型上普及,整個市場的蛋糕被瞬間做大了。
![]()
緊接著,2019到2020年,第二波更猛烈的漣漪到來了,加特蘭推出了AiP技術,也就是天線封裝一體化,這項創新直接把雷達模組的尺寸縮小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小到可以塞進汽車的任何一個角落。
于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被打開了,工程師們驚喜地發現,雷達不再只能用于防撞,它還可以用來做車內生命體征監測,防止兒童被遺忘在車內,可以做電動門防夾,甚至更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應用。
![]()
加特蘭不再只是滿足市場需求,它開始創造全新的應用場景,擴展了雷達的價值邊界。
如今,這股漣漪還在繼續擴大,團隊正在研發的4D成像雷達,目標直指L3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核心傳感器。
![]()
而最新發布全球首款車規級UWBSoC,則是在為數字鑰匙等下一個爆點賽道提前布局,這一系列的動作,標志著加特蘭正從一個行業追趕者,悄然變身為未來標準的定義者之一。
當然,這股浪潮也早已越過國界,隨著在德國設立辦公室,陳嘉澍的目標也變得更加清晰,他的目光已經投向了全球市場。
![]()
博士畢業那年,面對硅谷科技公司開出的高達150萬乃至200萬美元年薪加期權的優厚待遇,陳嘉澍幾乎沒有猶豫就拒絕了。
他要回到上海,去兌現那個承諾,也去回答爺爺曾經在電話里那個樸素的問題:“拿了人家的錢,還能回來嗎?”
![]()
他不僅回來了,更帶回了一種比技術本身更寶貴的東西——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結語
從寧波那個愛動手的少年,到伯克利挑戰行業共識的理論顛覆者,再到上海引領產業變革的創業領袖,他的每一步,都貫穿著“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干精神。
陳嘉澍曾這樣說“技術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實際需求”,這句話,或許就是對他歸來價值的最好注腳。
他證明了,頂尖人才回國的最大意義,并非簡單地成為現有體系的一顆螺絲釘,而是通過底層的創新,成為本土產業鏈升級的核心引擎,去驅動、去創造一個原本不存在的未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