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中國的汽車芯片市場幾乎被歐美巨頭壟斷,一輛車中或許有上百顆芯片,但基本沒有來自中國公司的。即便在五年前,國產芯片在車企的供應鏈中,也仍處于“無人問津”的階段。
現在,中國企業開始在汽車芯片領域嶄露頭角。以2024年汽車模擬芯片的收入計,納芯微在中國汽車模擬芯片市場中,位列中國廠商第一名,成為中國模擬芯片的代表性企業之一。這家從傳感器信號調理ASIC芯片起步的企業,因較早聚焦汽車電子市場,從而趕上了中國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機遇。
“芯片產業最困難的是從0到1的破局。一旦完成從0到1,中國企業就非常擅長完成從1到100的持續迭代。這與其他產業相同,一旦中國完成從0到1,從1到100就是不可阻擋的。”納芯微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升楊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說。
提前“上車”
2015年,當絕大多數中國芯片公司還集中在白牌消費電子等門檻較低的紅海市場競爭時,王升楊做出了一個關鍵決策,讓納芯微轉向門檻更高的工業和汽車電子市場。
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決定。車規級芯片意味著極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長效性要求,產品生命周期需長達15年以上,認證周期漫長。
2016年,納芯微推出了首款汽車級芯片,開始了在車規領域的早期耕耘。2018年之后,隨著國際貿易摩擦的出現,整個中國產業界意識到了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芯片國產化”從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
王升楊形容,這是行業“從0到1”的破局點,“如果沒有外力,很難完成0到1的突破”。納芯微提前數年的技術積累和產品打磨,使其在窗口打開時,成為了一家有能力“上車”的本土芯片企業。
2021年前后,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疊加智能化浪潮,徹底改變了汽車的價值構成。同時,疫情壓力下全球芯片供應短缺,讓芯片在汽車行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甚至促使很多車企也開始涉足芯片研發。
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變革在于“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這是納芯微切入整車供應鏈的第一個突破口。高壓平臺是電動汽車提升續航和充電速度的關鍵,而高電壓帶來的隔離安全需求,成了納芯微的發力點。
納芯微的隔離產品基于自有專利的AdaptiveOOK信號調制技術,解決了電動汽車高壓安全這一核心痛點。到2023年,納芯微的數字隔離器、隔離采樣芯片等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已位居前列,在汽車電子領域出貨量已達1.64億顆。
2022年4月,納芯微闖關IPO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募得發展資金,用于信號鏈芯片開發及系統應用、研發中心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
上市之后的納芯微,產品路線圖也快速向整車擴展,覆蓋了車身/整車(域)控制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汽車照明等。“整車上面用到的模擬芯片種類非常多,我們希望從一個一個細分的場景開始切入,把每個細分場景做深做透。”王升楊說。
2023年,納芯微推出了國內首顆集成LIN總線物理層和小功率MOS管陣列的單芯片車用小電機驅動SoC——NSUC1610。這顆芯片可用于控制車窗、座椅、主動進氣格柵等。
更前沿的布局指向了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2025年,納芯微發布了基于HSMT公有協議的車規級SerDes芯片組,實現了視頻信號在車內的高速、無損傳輸,這是智能座艙多屏互聯和ADAS高清攝像頭的關鍵部件。
“我們理解的‘芯片賦能汽車’,是更多地想強調芯片在未來的汽車應用創新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王升楊說。
中外較量
2023年后,持續數年的“缺芯”潮水驟然退去,市場從“供給為王”切換回殘酷的存量競爭。一些海外芯片巨頭改變策略,以威脅性的價格,給尚處于萌芽期的中國芯片帶來很大的沖擊。到了2025年,王升楊發現,芯片市場的競爭趨于緩和,中國芯片迎來了和海外芯片正面較量的階段。
競爭最前沿的戰場,往往是技術迭代最快的地方。在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尤其是主驅逆變器等高壓核心領域,納芯微的隔離類芯片與國際巨頭短兵相接。這里的競爭不再是簡單的價格比拼,而是性能、可靠性和功能安全的全面對標。
憑借多項國內國際領先技術,納芯微的數字隔離器、隔離驅動等產品打入了頭部車企的供應鏈,在國產新能源汽車中占據了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我們的價格其實現在并不算便宜,因為中國芯片產品逐漸不再僅依賴國外供應商,不再通過低價搶占市場……我們比較有優勢的隔離類產品,從大規模交付的實際產品表現來看,質量表現已經可以與國際大廠同臺競技。”王升楊說。
王升楊曾在2023年提出一個目標:在一輛新能源汽車上提供價值超過2000元的納芯微芯片產品。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但汽車芯片用量的快速增加支撐了他的信心。2025年上半年,納芯微汽車電子業務收入占比34.04%,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出貨量為3.12億顆。截止2025年上半年,納芯微汽車芯片累計出貨量已突破9.8億顆。
對于納芯微這樣的中國芯片公司而言,與國際巨頭的較量,不僅局限于技術產品,更是體系與體系的較量。
王升楊分享了一個與博世合作的經歷,讓他備受啟發的是博世思考問題的方式。博世曾向王升楊提出:汽車產品與電子消費產品不同,納芯微為何不讓汽車業務獨立發展,以確保汽車產品的流程和標準不被其他業務干擾和稀釋?
對此,王升楊認為,汽車芯片與工業芯片在技術上有共性,共享團隊能實現協同效應。但同時,博世的提問也讓他意識到,中國公司需要通過更嚴格的流程和標準,確保汽車芯片的開發質量,并在內部推動不斷完善汽車芯片的研發體系。
根據Frost&Sullivan的統計數據,2024年汽車模擬芯片CR10(行業中市場份額排名前10的企業所占比例總和)占比86.1%,其中海外廠商占比達84.3%,國產芯片滲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過往國產芯片公司大部分做的是原位替代(me-too)的產品。這樣的產品在過去缺芯的時候,可以快速上量。但今天市場回到了充分競爭的狀態,如果我們還是只滿足于此,我覺得國產公司永遠沒有辦法真正去跟國外的巨頭競爭。”王升楊說。
如何擺脫這種困境?王升楊覺得可以“圍繞應用創新”,他的信心來自于,納芯微離中國蓬勃發展的大市場最近,離充滿著創新活力的客戶更近。
納芯微發布的國內首顆車用小電機驅動SoC芯片NSUC1610,以及基于公有協議的HSMTSerDes芯片組,正是這種思路的產物。它們并非簡單的替代品,而是針對中國車企在智能化、集成化上的特定需求進行的創新性設計。
王升楊認為,模擬芯片公司比拼的不是一兩個“爆品”,而是平臺化能力和組織能力。創始人需要從日常決策中抽身,將精力投入到構建能讓企業不斷產生優秀產品的系統上。
綁定車企
2024年,某新造車企業工廠的純電MPV項目負責人因用戶體驗反饋,需要在車型量產前的最后一刻修改第二排座椅的按鍵位置,這給生產線以及供應商帶來了巨大壓力。
“改到最后一刻”的案例,反映了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供應鏈關系已發生深刻變革。汽車產業傳統的鏈式結構——主機廠下達需求,Tier1(一級供應商)執行,Tier2、Tier3……(二級、三級供應商……)隱身幕后——正在被一種高效、扁平、網狀協同的新模式所取代。
作為Tier2,納芯微必須學會在新的節奏下,與車企深度綁定,與它們以及其他供應商共同定義汽車產品。過去,主機廠的視野停留在“車身、底盤、座椅”的物理分塊上。芯片深埋在電子控制單元(ECU)中,是Tier1“黑盒”里的一個元件,主機廠無需關心,也無力關心。
然而,當汽車成為“輪子上的超級計算機”,軟硬件一體設計成為必然。電子電氣架構從分布式向域控制、中央計算演進,主機廠為了掌握定義產品和用戶體驗的主動權,必須將觸角直接伸向最底層的芯片。
“主機廠需要進行一體化電子電氣架構的設計,就不可能不關心芯片。”王升楊說。這種變化對納芯微意味著,他們的客戶不再僅僅是傳統的Tier1,更包括了眾多主機廠。
為此,納芯微組建了專門服務主機廠的銷售團隊。當一個新車型尚在規劃階段時,納芯微的團隊就會介入,與主機廠的技術團隊進行前期溝通。甚至在Tier1供應商定點時,主機廠會要求拉通納芯微一起交流,芯片選型最終需要主機廠的審批。許多主機廠會建立一份“選型清單”,Tier1只能從清單中挑選芯片。
在王升楊看來,協同的另一個層面,是應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極高的不確定性。車企新車型的市場反應往往難以預測,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這本身就是一大挑戰。而一旦車型成為爆款,供應鏈則會面臨緊迫的催單壓力。
芯片的產能建設周期很長,從晶圓生產到封裝測試至少要四五個月,如何應對突然而來的需求?王升楊表示,納芯微努力與主機廠、Tier1建立極度緊密的溝通機制,盡可能拉通信息,減少“牛鞭效應”。公司的銷售團隊會以車型為維度管理項目,跟蹤從設計導入到量產的全程,確保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能靈活響應。
“你經營的客戶對象變得更多了,”王升楊說,“現在需要三方共同努力——芯片商、Tier1和主機廠。”納芯微需要具備更強的跨層級協同能力,公司內部的銷售、應用、研發團隊也必須高效聯動。
整合前行
隨著持續多年的“缺芯”狂歡落幕,資本市場熱潮退去,IPO大門收緊。
王升楊清晰地感知到,行業進入了新的階段:“最初所有人都發展得非常好,都處于野蠻生長階段,現在開始進入到分化期。”他認為,當烈火烹油般的繁榮消退,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會浮現,它們可以憑借核心能力完成產業整合。
這番判斷,很快便化作了行動。2024年10月,納芯微完成對另一家芯片公司麥歌恩的收購。這起并購,成為中國芯片行業從粗放生長走向集約整合的一個縮影。
并購麥歌恩,并非一次沖動的擴張。王升楊很早就熟悉這家公司:“他們在磁傳感器領域做得很好,比我們進入磁傳感器領域早。”
這筆交易的核心邏輯是技術協同與市場互補。納芯微由傳感器信號調理ASIC起家,而麥歌恩擁有從霍爾(Hall)、各向異性磁電阻(AMR)到隧道磁電阻(TMR)的全面磁傳感技術。根據Frost&Sullivan報告,并購麥歌恩后,納芯微在中國磁傳感器公司中排名第一。
在并購過程中,王升楊曾面臨一個關鍵選擇:是讓麥歌恩獨立經營并設置對賭協議,還是對兩家公司進行全面整合?最終,他選擇了更具考驗但前景更廣闊的道路,讓兩家企業全面整合。
對于納芯微與麥歌恩的全面整合,王升楊表示,“從業務協同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全面整合才能夠真正實現1+1>2。”這一選擇背后是他的經營理念:企業的目標應是消除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戲劇性的對賭協議。
交易完成后不到一年時間,麥歌恩在人員、業務、流程乃至IT系統上已全面融入納芯微。王升楊表示,收購后的業務和人員整合推進順利。平穩過渡的結局,得益于納芯微在前期制定的詳盡計劃和預案,以及其自身相對成熟的管理體系。
這種風格,與王升楊對企業經營的認知一脈相承。“企業的經營目標一定是可以預測的增長……企業經營需要通過各種管理動作消除不確定性。”他說。
王升楊將當前的行業洗牌視為行業走向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他認為,只有通過這個階段,才能讓優秀的企業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構建核心能力,完成產業整合,才能迎來下一個持續的成長階段。
并購麥歌恩,只是納芯微應對洗牌階段的其中一步。2025年4月,納芯微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上市。
“我們不清楚這場激烈的競爭會持續多久,可能會多儲備一些資金,我認為這沒有壞處。”王升楊說。
除了儲備更多資金,納芯微去港股上市也是為了加快國際化發展。財報顯示,2024年,納芯微的海外營收占比約15%。
王升楊說:“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們一直在努力發展海外團隊。尤其在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區域,客戶端進展良好……我們需要有一些境外的融資渠道,這樣有助于在海外市場的經營。”
(作者 濮振宇)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
濮振宇
汽車與出行新聞中心記者 關注汽車產業政策、行業企業轉型等,對自主品牌、主流合資品牌關注較多,擅長分析報道。 聯系郵箱:puzhenyu@eeo.com.cn 微信號:pzy36996349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