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讓我來畫一幅《涇渭河》的畫作,我想,不管是寫生,還是創作,我想將展覽館四壁掛滿一幅幅涇渭河的畫系圖譜。
在涇、渭河畔生活四十余年,與涇河相鄰,和渭河為伴,隔三差五總要去轉轉,看看,或路過、或專程散心,或帶女友露營,可以說,涇、渭河是我的精神寄托,也滋養著我的靈魂。
每次去,無一例外,都要先站在涇、渭分明觀景臺前。
俯視兩河,涇河,河面碧綠蕩漾,河水清澈見底,河道蜿蜒曲折,宛如一位款款而來的姑娘;渭河,渾濁的河水裹著泥沙,泥黃的水面閃著粼粼的光澤,猶如一個赤條條精壯的漢子;兩河交匯處,形成了一道分明的界限。百米長的蜿蜒的分界線,水流緩緩融融東流, 如果時間停止了,色彩凝固了,好似一幅暈染的潑彩畫;如果水流奔涌不息地流動,則似一幅充滿了想象的寫意。涇、渭河,承載著千年的記憶,記錄了千里的滄桑,用色彩繪就和填充了兩河兩岸的自然地理風貌與人文歷史故事。
兒時的涇、渭河是一幅清新亮麗的春天水彩畫。畫家們愛春天,愛畫春天,那么涇、渭河的春天就在春天來了。河水在陽光下閃著銀光,清幽幽的水,永遠那么透徹,那么幽靜。魚兒在流水中嬉戲,蝌蚪在綠草間游動。河灘上盛開著油菜花,河堤兩岸是綠油油麥田。淺灘上裸露著鵝卵石,石頭表面宛如天外飛仙描繪的抽象畫,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愛不釋手。一次次地淘石,一聲聲地歡呼,經年累月,有的人成為奇石專家、有的人建成奇石博物館,給涇、渭河增添了一抹濃重的文化色彩。
身為地地道道的高陵人,在家鄉工作,為家鄉發展獻力,一年年寫作,一篇篇文章,猶如將涇、渭河一筆筆畫出的一幅工筆畫。夏天,河水時清時渾,河面青綠泛藍,石塊隱藏水底,魚兒不時躍出水面,仿佛給跳躍的浪花刻描繪出一幅青綠的山水畫。嘩啦啦、轟隆隆的水聲異常地響,似乎涇、渭河一下子變年輕了,更青春活力了,且歡樂和快活,雙雙奔流,直至黃河。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經常在河堤路上放無人機拍攝,鳥瞰涇、渭河,視頻畫面里,河灘的樹林,一層層、一片片,翠綠、墨綠、深綠,仿佛給黃土地抹上一分青綠,叫人心生歡喜,不停地按動快門,一幅幅攝影作品讓人愛不釋手。一行行野生的白鷺沿著涇渭分明分界線,邁著整齊排列的步伐,悠閑的踱步,網友們戲稱:“它們是懂得邊界感的”。于是,發燒友們隔幾日又要去,總想拍出最美的代表作,讓瞬間永恒的畫面成為經典,叫人沉浸其中而流連忘返。
宛若五彩油畫的秋天的涇、渭河,最被詩人們喜愛。一首首詩歌藏在詩人的靈感中,一旦激情澎湃,便立即掏出手機,毫不顧忌地蹲在涇渭河畔寫詩。涇、渭河兩岸的小樹林,秋風乍起,仿佛魔術師,將層林盡染的綠,變成了鵝黃、金黃、深黃,還夾雜著楓樹的淺紅、暗紅,血紅,仿佛一襲華美的袍。當樹葉隨風起舞,飄落河面,并順著水流緩緩前行,簡直是一艘艘載著七彩夢想的小船。而河水倒映著樹葉的各種色彩,在余暉地照耀下,越發金光閃閃,斑斕而絢麗。兩條河與遠處的臨潼山和秋高氣爽的藍天白云,仿佛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這時候,愛美的女人們,穿上時尚的彩衣,披上薄薄的紗裙,迎著落日跳舞。那優美的身姿和舞姿,閃耀著迷人的光彩,將男人們的魂都勾進了晚上的睡夢里。
相比春天的水彩和秋天的五彩,冬天的涇渭河,不如夏天的青綠國畫,稍顯得略為冷清。但光禿禿的樹,落了雪,就不再徹骨地寒,反倒生出對比強烈的水墨神韻,讓人體味到“獨釣寒江雪”地況味。聽說,喜歡唱歌的人最愛一個人禹禹獨行,在河岸邊,對著河,說說心里話;再張大嘴巴,吼一嗓子“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將寒冷孤寂的涇、渭河,從天寒地凍,喊熱了,喊出了心底里最深沉的愛——大美高陵。
涇、渭河,不僅有自然的色彩饋贈,還有天然的歷史底色。千百年前,杜甫曾經過涇、渭河的東渭橋,寫下了“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的詩句。我們可以想象,昔日的河水,一定是碧波蕩漾,水光瀲滟。崇皇寺碼頭的客商們,順著河流,將京廣貨物運往全國各地。兩條河的河邊碼頭,人來人往,船只穿梭,曾何等地熱鬧繁華,一幅比自然更美好的《人物社會風情圖》。
![]()
雖然歷史上總有“涇清渭濁”或“涇濁渭清”地爭辯,但生活在岸邊的我們,哪里能感受到河水的混濁。誰不是泥土里長大、河水里泡大的孩子?猶記得每年夏天,總愛往清涼的河道跑。那兒有采砂船挖沙后形成的水塘,各種橢圓形,周長十余米,像海子,像堰塞湖,帶著曠野的干凈與涼意,一個個散落在河床上。跳入水塘,水即刻漫過胸膛,我們感受著三分涼、七分爽;接著,上了岸,曬一會兒,又跳進水塘……如此反復,直到筋疲力盡腿抽筋。除了游泳嬉戲,我們還垂釣,撿鵝卵石,逮野鴨、野雞。現在回想起來,陽光照射下閃爍的五彩光芒,岸邊垂柳垂向河面,在藍天白云倒映于平靜如鏡的河面加持中,像極了一幅發了黃的丹青。偶爾,幾只崖沙燕掠過水面,激起圈圈漣漪,如同畫卷上的點睛之筆、靈動之氣。
當然,涇、渭河的景,因人而美,也曾因人而“丑”。九十年代末,隨著建設國家級涇河工業園,高陵迎來跨越發展,卻讓涇、渭河的色彩變了。造紙廠、工廠將污水排入河,原本渾黃的河水變得更加渾濁不堪。河面上漂浮著塑料袋、泡沫板,各種垃圾在河面打著旋兒,灰黑的,油乎乎,連同叫不上名字的不明狀物,讓人眼生陰翳。而且,這與暴雨漲河的洪水也不能相提并論。洪水是裹挾了泥沙,和沖到下游的一些枯樹斷木,以及魚和死貓爛狗的尸體。工業污染比洪水更可怕,與曾經的美景對比更觸目驚心。岸邊的蘆葦不住地搖晃,像生了場大病,更像是在哭泣。兩條河,老遠地就能聞到臭氣熏天的異味。居住附近的人們,根本不愿走近,都躲得遠遠的,滿懷惆悵地訴說著對河的不盡地哀愁。
涇、渭河的色彩,源于人的因果活動。當人們終于清醒地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覺醒到保護河流的重要性。于是,加大整治力度,關閉污染企業,清理河道垃圾……并隨著環保力度地加大和時間地推移,涇、渭河又開始綻放出新顏,像打開了美顏。現在,每個來到涇渭分明的人,無不一一感慨:“沒想到,涇渭分明竟變得這般美!”所有人來到河邊,都不由自主地拍照打卡。眼見著一日比一日美,水清、岸綠、河美,人們心中重新升騰起霧靄般的希望。陽光灑在河面,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清澈的河水與藍天白云,相互映襯,兩河相擁相偎,在家鄉人眼里,因愛變美,因愛生美,簡直成了地球上最美的河。
涇、渭河,時而是兒時的碧綠,時而是現實的灰黑,時而是未來的斑斕,每一種色彩都是時代的記敘,也講述著發展的故事。站在涇、渭河岸邊,看著緩緩流淌的河水,我對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充滿了朝氣蓬勃的信心:涇渭河,生命河,母親河,是我們棲息的家園。
佇立涇渭分明,眼前,一望無際的綠油油莊稼,星羅棋布的村莊,寧靜而悠然,藏著滿滿的鄉情;身后,一座座高樓大廈,工廠連著商鋪,繁榮而生機;兩條河的長長的時空畫卷里,是我與河的相伴,是我寫作的《涇渭河》,更是我心底最美的畫作。
作者簡介:趙亞洲,西安市高陵黨校教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