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關注了以沈陽和大連為中心的兩個都市圈的發展情況。
其實在東北的這個老戲臺上,沈陽和大連一直是那對“最亮的星”。
一個是“共和國裝備部”,一個是“北方的外貿港”,從鋼鐵轟鳴到港口燈火,它們撐起了東北幾十年的榮光。如今,兩大都市圈的發展也是可圈可點。
時間久了,光環也有了慣性。人們提起“東北振興”,第一反應還是那對老搭檔——一個轉型,一個融合,臺詞都說了十年。
近些年,都市圈的新劇情,在更北的地方悄然展開。
主角是——長春都市圈和哈爾濱都市圈。
長春和哈爾濱位置圖(圖源@天地圖)▼
![]()
(以下是正文)
長春與哈爾濱這兩座聽上去略帶懷舊味的城市,正默默改寫“新東北”的走向。
長春埋頭造新能源車,向南接入全國產業鏈
哈爾濱忙著接俄國貨,向北打開國際通道
這兩座城市的發展方向迥異:
長春想從“汽車城”變成“新能源之都”;哈爾濱則想從“網紅城市”變成“北向樞紐”。它們一個造未來,一個通世界。
方向不同,目標卻一致:這就是讓東北重新動起來。
尤其是隨著長春都市圈和哈爾濱都市圈的形成,開始攪動東北的固有格局。
視線先落在長春都市圈。
長春都市圈規劃空間布局圖(圖源@吉林新聞)▼
![]()
長春都市圈的長春和吉林這對兄弟,是東北最典型的“理工男”組合。
一個擅長機械制造,一個精通化工材料,都不花哨,卻各有拿得出手的本事。過去幾年,高鐵、高速、產業走廊,把這兩座老工業城緊緊綁在一起。那條從長春延伸到吉林的制造帶,像一條重新啟動的“發動機皮帶”,讓東北的機器又開始轉動。節奏不快,但穩得出奇,像一群老工人咬著牙在與時間賽跑。
一汽的轉型也讓長春再度出圈,這也是這座城市的命運拐點。紅旗新能源,成了東北制造的新門面。讓長春成功從“老工業基地”變成“新智造高地”。
長春都市圈示意圖(圖源@探客紀/李北平 制圖)▼
![]()
而這股變化,不止發生在長春。
吉林市在新能源材料上加速布局,主攻硅基、鋰電池;四平市深耕汽車零部件;公主嶺市成了配套企業扎堆的衛星城。整條產業鏈像是裝上了傳送帶——長春造整車,吉林供材料,公主嶺補零件,一環套一環,運轉得有模有樣。
2025年10月9日,《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經吉林省政府批準印發實施。日前,在吉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吉林市常務副市長劉向濤表示,吉林市將著力構建“一融合、三樞紐”功能布局,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其中的“一融合”就是指向西實現長吉組團融合發展,向北融入哈長城市群。
長吉這條制造走廊最大的特質,就是“穩中求變”。不追風口,不喊口號,靠的是幾十年沉淀下來的技術、經驗和耐心。對老工業區來說,這份“穩”,比什么都稀缺。
鏡頭往北一移,哈爾濱都市圈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哈爾濱市域城鎮空間布局結構規劃圖,請橫屏觀看(圖源@哈爾濱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
![]()
它就像一個精明的“外向型生意人”,始終盤算著如何將地理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不固守制造業,也不空談概念,而是將毗鄰俄羅斯、口岸密集、通道縱橫的區位優勢發揮到極致——
從綏芬河到滿洲里,從濱綏鐵路到哈歐班列,貨車與列車日夜穿梭,往來不息。
這是一種典型的“看得遠、跑得快”的發展節奏,每一步都精準踩在全球市場的脈搏上。
哈爾濱都市圈示意圖(圖源@探客紀/李北平制圖)▼
![]()
在哈爾濱自貿片區,集裝箱像積木一樣堆疊起來:俄羅斯的木材、糧食、化肥卸下,又迅速裝上中國的機械設備、電器和日用品。倉庫、港口、鐵路、班列緊密配合,每一步都像精確計算的交易手勢。
有人打趣說:“哈爾濱的冬天再冷,也冷不到它的通道熱度。”這股熱,不是空氣的溫度,而是經濟流動的脈搏,是城市開放度和活力的直觀體現,也是東北北翼復蘇的重要信號。
隨著俄羅斯因為西邊戰爭壓力對遠東發展戰略的調整,以及推動海參崴等港口、口岸對中國更大程度的開放,哈爾濱乃至黑龍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哈爾濱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圖(圖源@哈爾濱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
![]()
數據也佐證了這份活力。
2024年,哈俄班列貨值4.33億美元、增長104%;對俄航空貨運量4865.6噸、增長40.8%;對俄進出口總額154.2億元,增長30.3%。從木材、糧食到機械設備、跨境電商,哈爾濱的口岸和通道,將北方制造與全球市場的距離壓縮到幾個操作節點。貿易和開放,讓這座城市即便在寒冬,也能釋放出持久的熱度。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圖源@攝圖網)▼
![]()
一個埋頭造未來,一個把世界接進來,這就是東北北翼的“雙引擎”。目前的問題是,長春都市圈和哈爾濱都市圈都還處于發展的早期,根據《中國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報告(2024)》,全國40個大都市圈被劃分為領先型、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和起步型。
上海領跑全國,珠三角、首都圈、深圳等屬于成熟型,而長春和哈爾濱則與銀川、太原一樣,還處在起步階段。
這倒并不是壞事情。
因為這意味著它們還有充足的成長空間和嘗試新模式的可能。就像剛起步的年輕隊伍,規模不大、影響力有限,但正因為年輕,還有機會去試各種新玩法。
長春人民廣場夜景,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
其實,東北要想真正跑起來,協同發展是根本。你看,長春吉林和哈爾濱,各有各的絕活兒——長吉擅長“造”,把新能源汽車、軌道裝備、新材料這些一點點打磨出來;哈爾濱擅長“通”,靠著港口、口岸和中歐班列,把產品一路送到俄羅斯、東歐,甚至中亞市場。
長春都市圈地形示意圖(圖源@探客紀/李北平 制圖)▼
![]()
想象一下:長春產的新能源車,從工廠下線,一路運到哈爾濱的口岸,搭上中歐班列。而哈爾濱這邊,物流和跨境電商早就把路鋪好了,俄羅斯的客戶、東歐的市場,都在等著接貨。反過來也一樣,哈爾濱從國外運回來的機械設備、糧食或者電商貨品,又能迅速送到長吉的工廠去升級、組裝、再加工。
這可不是簡單的一買一賣,而是一個不斷轉起來的循環。產業鏈和物流鏈在每一次循環里都在提速、在優化。南邊造、北邊通;北邊推、南邊銷——這么一來,研發、生產、物流、市場,就像心跳一樣,有節奏地運轉起來,整個東北經濟也就慢慢“動”起來了。
哈爾濱圣索菲亞大教堂(圖源@攝圖網)▼
![]()
要讓這個循環轉得順暢,關鍵是把各自的優勢放對位置。長吉就是制造的底盤,研發、工藝、質量是它的根本;哈爾濱就是市場和物流的加速器,通道、口岸、跨境班列就是它的武器。
兩邊配合好了,閉環就形成了:研發出來的新材料、新能源電池,通過哈爾濱賣到國外;國外市場的反饋和遇到的問題,又能馬上傳回長吉,用來改進產品。這樣一來,科研成果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跟市場、物流綁在一起,落地見效。
長春西解放路立交橋(圖源@攝圖網)▼
![]()
閉環運轉還需要人才和年輕人的參與。長春、吉林不僅要生產好車,還要讓研發人員、技術工人有成長空間和歸屬感。建人才公寓、創業園區、技術培訓基地,讓大家可以安心研究、安心鉆研,不用擔心生活問題。
哈爾濱也一樣,不只是出口和物流的節點,還要給年輕人機會去接觸國際市場、了解貿易規則、嘗試創業。一個新能源工程師可以在長春做研發,也能跟隨班列了解國際物流;一個物流規劃師可以在哈爾濱管理北向班列,也能走進長吉的車間了解生產節奏。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產業流都互通,這個生態才會活起來。
秋天的哈爾濱伏爾加莊園(圖源@攝圖網)▼
![]()
每一次交易和交流都是技術和經驗的反饋,每一次運輸都是產品和市場的磨合,讓兩邊企業都在學習、優化、成長。南北互補、產業市場互動,這才是真正讓東北北翼跑起來的底氣。
當然,要讓這條路順暢,還需要制度和機制來撐腰。信息共享、協作平臺、標準化流程、數字化管理,都是讓企業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的保障。物流調度、倉儲、報關、質量控制,每一個環節都順暢,才能讓合作從紙面走進現實。
浪漫的長春橋櫻花林,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比如長春、吉林的企業在哈爾濱設立出口中轉中心,把成品和半成品集中處理、分流、包裝,效率高、出錯率低;哈爾濱企業在長吉設立技術服務或配套基地,參與設計和制造環節,讓產業鏈真正雙向互動。
科研的協作也必須具體化。長吉的研發團隊可以提前了解哈爾濱出口企業的實際操作需求,把產品設計和材料選型直接和物流、運輸環節對接;哈爾濱的企業也可以把出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改進意見及時反饋回研發部門,實現科研、市場和操作的三方互動。創新不再停留在實驗室,而是隨時隨地影響生產、影響出口、影響市場。
哈爾濱太陽島風光(圖源@攝圖網)▼
![]()
把制造、物流、人才、科研串成閉環,東北北翼就不再是碎片化的城市拼圖,而是一張可以動起來的整體地圖。
回頭看沈陽和大連,厚重、穩健,是過去東北復蘇的老軸心;而長吉和哈爾濱,代表新極點,靠協作和創新推動工業和貿易升級。老軸心靠底子支撐城市運轉,新極點靠雙引擎模式跑得快、跑得遠。長吉造車、哈爾濱接貨,各自發力的速度已經很快,可只有合拍起來,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哈爾濱都市圈地形示意圖(圖源@探客紀/李北平 制圖)▼
![]()
當長春的新能源汽車駛上開往哈爾濱的專列,當哈爾濱的跨境貨流經由長吉地區的配套加工網絡鋪向全國,人們就會意識到——東北從不缺乏實力,只是過往的力量過于分散,未能奏響和諧的節拍。
如今,隨著長春都市圈和哈爾濱都市圈“雙引擎”的啟動和發展,這片土地上的產業、物流、科研與人才如果形成精密齒輪般緊密咬合,東北振興也會變得更有底氣了!
出品|探客紀
本文創作團隊|千城記
撰文|雨霏編輯|李想
設計|賈恩艷地圖|李北平
審校|小弘
封面及首圖來源 @攝圖網
【文獻資料】
1.《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中國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報告>》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25-05-28
2.《長春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長春統計公報2025-06-30
3.《長春振興突破這一年|探尋汽車產業發展的獨特密碼》新華網2025-01-15
4.《首款“吉林造”動力電池正式裝上紅旗車》吉林日報2024-06-30
5.《關于哈爾濱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哈爾濱市發改委2025-03-07
6.《黑龍江開通中歐班列八年記》黑龍江日報2023-10-19
7.《自貿試驗區哈爾濱片區“穩外貿”跑出上揚曲線》黑龍江日報2025-02-17
8.《思維導圖丨長春都市圈,“圈”里都有啥?未來怎么建?》吉祥新聞2025-10-19
9.《建設時尚浪漫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 <哈爾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國家批復》哈爾濱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2025-01-14
●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和摘編,申請轉載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未能識別作者,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