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還在沾沾自喜獲得小小的大豆訂單時,殊不知,中國科技創新能力早已實現躍升,一步步占據科技主導權!
環球網報道稱,過去一周內,中國從太空的神舟飛船升空到首次AG-600兩期飛機投水演練,從南極新設備首次實現極地應用再到北部地區甘肅首次實現堆內釷-鈾轉化,這意味著,中國正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我們不光點亮多棵核心科技樹,還啃下一塊接一塊硬骨頭,直接創下記錄。
(中國自主研制的第四代釷基熔鹽實驗堆,成為我國能源系統和低碳化工體系中的關鍵一環)
![]()
就拿核能來說,中國創下世界奇跡。
當西方同行還在為傳統核電站的安全性問題爭論不休時,中國的科研團隊已經用自主研發的耐腐蝕合金破解了困擾世界半個世紀的技術難題。
報道稱,甘肅武威,釷基熔鹽實驗堆在沉寂的荒漠中發出耀眼光芒,這座全球唯一運行的第四代核反應堆用液態鹽作為燃料和冷卻劑,實現了核能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而且直接將國產化率提升到90%以上,核心設備國產化更是高達100%。
在全球都大力推行清潔能源的背景下,這種釷基熔鹽堆是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系統,可與太陽能、風能形成互補,尤其我國釷資源豐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釷基熔鹽堆的工業應用和國家能源獨立。
事實上,上世紀60年代時,美國就已經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始這類研究,并試圖將釷資源應用在核反應堆中,從理論上說,熔鹽堆作為燃料和冷卻劑,可以大大提升安全性和效率。然而,一眾專家撓破了頭都無法攻克熔鹽材料的腐蝕問題,最終無奈永久封鎖設計圖紙。
萬萬沒想到,中國一群平均年齡相當年輕的科學家們,在一個不起眼研究室內,完成了彎道超車。
(除了在釷基熔鹽實驗堆取得突破,中國太空也傳出捷報,神舟二十一號乘組成功抵達空間站)
![]()
高溫熔鹽腐蝕性有多強?金屬放進去可能比掉頭發還快,而中國科學家們絲毫不放棄,就像現代煉金術士般反復試驗,最終研制出能在700多度高溫熔鹽中保持穩定的新型鎳基合金,讓昔日的技術死結迎刃而解,填平美國當年踩過的坑。
2023年開始,鏈式反應火種似乎被徹底點燃,釷基熔鹽堆走過一個接一個流程,最終于2024年完成最后一道難關,成為全球第一個完整掌握且成功運行第四代釷基熔鹽堆技術的國家,甚至是將整個產業鏈全部牢牢掌握在手。
當然,我們在釷基熔鹽堆方向上發力的同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南極也接連傳出捷報。
隨著長征火箭尾焰點亮,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創紀錄的3.5小時完成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四只特殊的小鼠航天員隨之進入問天實驗艙,開啟中國空間站首次哺乳動物太空實驗之旅。
南極大陸冰原上,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隊的紅色身影格外醒目。兩支鋼鐵巨獸——“雪豹”6×6輪式載具和THT550履帶式牽引車首次亮相極地。
這些完全國產化的極地裝備如同移動的堡壘,在零下數十度的嚴寒中穩步前行。來自十多個國家的科研人員與中方隊員并肩作戰,在這片地球最后的凈土上展開為期數年的科學探索。
(在一片對中國科技實力的質疑聲中,空間站和釷基熔鹽實驗堆已成為強有力的回應)
![]()
事實上,表面看起來上述突破性進展都各自獨立,實則勾勒出中國科技發展的清晰脈絡——從萬米高空到極地冰蓋,從微觀粒子到宏觀工程,中國正在多個前沿科技領域同步推進。
這種全面開花的態勢,恰恰是經過長期戰略布局后才能形成的一種集群效應,同時也是中國堅持自主創新道路的必然結果。
比如在能源領域,釷基熔鹽堆的成功運行意味著中國率先掌握了第四代核能技術,從而改變全球能源格局;太空探索方面,中國“天宮”已成為國際空間站意外的唯一在軌運行載人空間站;南極科考隊的遠征則展現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負責任姿態。
這些成就,在某些國家還極力質疑中國科技實力時,實實在在的給出了最有力回應。
正所謂未來一切可期,在這些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領域,中國正展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建設性作用,而這還將惠及全人類,為各國提供一份可參考的中國方案,總之,科技創新沒有終點,今天的突破只是明天征程的新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