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費質量報全媒體評論員 郭劍夫
當“性價比”不再是消費決策的唯一準繩,“情價比”正以強勁勢頭成為Z世代消費選擇的核心驅動力。
近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Soul App發布《2025 Z世代情緒消費報告》。報告顯示,近六成青年明確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月均支出近千元,超兩成青年甚至愿意每月投入2000元以上。這一數據不僅勾勒出年輕人消費心態的結構性轉變,更揭示出品牌競爭的新戰場——情感聯結與精神共鳴,正在超越傳統功能訴求,成為品牌與年輕消費者建立長期關系的關鍵。
所謂“情價比”,本質是商品或服務所承載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滿足感,與其價格之間的衡量。報告指出,價值共鳴、自我療愈、儀式感與審美契合是年輕人最愿意付費的情緒價值。從盲盒搶購熱潮到動漫“谷子”社交,從演唱會集體狂歡到AI陪伴的個性化互動,年輕人通過消費行為尋求身份認同、情感釋放與圈層歸屬。例如,泡泡瑪特IP產品二手市場價格飆升至原價數倍,并非源于使用功能的提升,而是情感賦值的市場顯化。這些現象表明,年輕人并非盲目追逐瞬時快樂,而是通過消費構建個人敘事與社交資本,品牌若能精準切入這一需求,便可能在新消費浪潮中占據先機。
情緒消費的全域滲透進一步凸顯其市場潛力。從實物潮玩到文旅體驗,從線下演藝到數字陪伴,情緒消費已突破品類邊界,形成多維度、場景化的消費生態。今年中秋國慶假期,遠途“治愈系”旅行搜索熱度激增,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復購意愿顯著高于傳統產品,說明年輕人愈發看重消費過程中的精神收獲與記憶留存。與此同時,AI玩具銷量年增速超200%,反映出技術驅動下情緒消費場景的持續拓展。這種從“擁有物品”到“體驗過程”的轉變,要求品牌從單一產品思維轉向全鏈路情感設計,通過敘事營造、互動參與與文化賦能,將消費行為升華為情感儀式。
然而,情緒消費的蓬勃發展也伴隨隱憂。低門檻的解壓服務市場亂象頻現,部分商家利用情感營銷誘導沖動消費,導致服務質量參差、消費者權益受損。當情緒成為可被包裝和售賣的商品,如何避免其淪為套路化、淺層化的營銷工具,是行業必須面對的挑戰,尤其需要警惕將情緒價值簡單等同于感官刺激。
歸根結底,推動情緒消費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品牌、平臺與監管多方協同。品牌應超越短期流量思維,深入理解年輕群體的精神訴求,通過真誠的價值觀輸出、可持續的情感聯結與高水準的體驗設計,將情緒消費轉化為品牌忠誠度的長效動能。平臺需加強商家資質審核與營銷內容規范,抵制過度渲染焦慮、制造虛假需求的營銷套路。而消費者教育同樣關鍵,需引導年輕人在追求情緒價值時保持理性判斷,避免陷入“情緒負債”陷阱。
![]()
來源 | 消費質量報
編輯 | 李星彤
校對 | 聶行
責編 | 張可、羅安舒
審核 | 涂偉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