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吉軍,新媒體:漢唐智庫!
2025年10月底,唐納德·特朗普表示希望中國協助應對與俄羅斯的沖突,烏克蘭情報部門披露中國生產的無人機零部件大規模流入俄羅斯無人機產業鏈。
于是,俄烏戰場的焦點再次來到了無人系統與供應鏈話題。
事實上,中國早已對無人機出口采取了管制措施。只是俄烏雙方都通過國際電商購買民用無人機零部件,然后自行組裝成簡易無人機,掛上手雷就成了殺人利器。
這與中國的立場無關,也與中國無人機企業無關。
只是,誰都想不到,中國民用無人機配件,竟然成了俄烏決勝的關鍵因素!
![]()
一、無人機成勝負手!
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前,無人機在戰爭中開始發揮作用,是2020年7月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武裝沖突。
在那場沖突中,無人機作戰為阿塞拜疆軍隊取得沖突進程主導權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既是因為亞美尼亞方面無人攻防能力較弱,對阿塞拜疆無人機作戰優勢的快速增長缺乏足夠警覺,也是阿塞拜疆長期以來重視發掘無人機作戰潛力的體現。
轉眼到了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當時的俄羅斯還沒有意識到無人機的巨大威力,依然沉迷于鋼鐵洪流裝甲決勝的戰爭模式。這種落后的戰爭觀念,導致俄羅斯在第一波沖突中損失慘重。
到了2023年,無人機已經成為俄烏雙方摧毀對方戰力的第一手段。
戰爭進入2024年、2025年,局面發生巨大變化,無人機不僅是偵察與壓制工具,更成為持續消耗戰、縱深打擊戰的重要武器。
統計顯示,俄烏雙方每日的制式無人機出動量已經從數十架跳升至數百架的水平。
分析指出,戰爭的下一階段的勝負,關鍵就看誰能在無人機規模、續航、傳感、抗干擾方面取得突破。
烏克蘭方面更早提出要用數千架廉價無人機寫下新版戰術,俄方借助中國及其他來源的大規模零部件供應,迅速擴大無人機戰斗編組。
中國一家獨大的民用無人機與關鍵零組件市場,成為了這場戰爭背后關鍵的隱秘力量。
二、決定性的供應鏈!
烏克蘭情報部門披露,在擊落的俄軍無人機殘骸中,中國制造或起源的無人機組件占比極高。
其中,有一款俄羅斯偽裝版的無人機,所有的組成模塊和部件皆來自中國企業。
烏克蘭有報道指出,中國對烏克蘭出售無人機組件大幅收緊,而對俄方卻在關鍵零部件(如光纖電纜、電機、導航模塊等)供應上出現了流量增長。烏克蘭媒體稱:“幾乎每個零部件都是中國制造的。”
無人機配件供應鏈的關鍵點在于,無人機雖價格低廉,但對零部件質量、抗干擾能力、控制系統穩定性要求極高。
當中國公司能提供廉價、大規模、且具備一定軍用化能力的軍民雙用途組件時,俄方便能夠迅速擴大產能、壓垮烏軍的防御。
只要零件供應不斷裂,俄方無人機體系的擴張就不會受根本制約;
反之,烏方如果能夠阻斷中國組件的供應,那俄軍就會失去無人機優勢。
三、烏克蘭的轉型!
烏克蘭并非毫無作為。面對零部件受制的局面,中國組件被認為是供應鏈的關鍵弱點。烏克蘭采取了兩項應對路徑,一是加速國產化替代,二是通過盟友轉供鏈繞開中國供應鏈。
例如,烏克蘭本土公司 Motor-G 正在開發專為無人機設計的國產電機,從而削弱對中國電機的依賴。
此外,烏方加快生產 FPV、自殺式無人機,通過小批量、高頻耗損模式,力爭成本更低、可換性更強。
但是,烏克蘭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高品質傳感器、導航模塊、光纖鏈路、電池技術仍在進口依賴。中國及其它國家零件的出口限制,使烏克蘭補給鏈受壓。
換言之,烏克蘭在技術路徑上開始轉型,但關鍵零件受控到關鍵零件自制之間,還差一條系統化、規模化的產業鏈路。
時間,是目前最稀缺的資源。
![]()
四、無人機決定勝負的五大要素!
為什么無人機如今成為俄烏局勢甚至全球沖突的決定因素?我們可從以下五大要素來看:
一是成本比優勢,一架廉價無人機能威脅一輛裝甲車、一座雷達站或一條補給線。換一輛坦克,需要百萬美元;一架無人機,幾千美元即可。
二是持續壓制能力,無人機可持續出動、重復打擊,對傳統防空體系構成了疲勞戰殺傷。如果對方防空資源被耗盡,那么無人機戰術更具殺傷力。
三是縱深打擊能力,通過光纖鏈鏈接、雙用途零件、控制系統,小型無人機從輔助工具躍升為攻擊手段。俄方采用的大批量無人機突襲,就是這一點的體現。
四是供應鏈控制權,戰爭不僅是在前線作戰,更需要后方補給體系的支持。中國零件流入俄國,就是俄方無人機優勢的重要來源;烏方幻想能切斷這一供應鏈,便有機會逆轉戰局。
五是電磁環境與反制的難題,無人機平臺雖小、成本低,但技術門檻也高。抗干擾、導航自主、數據鏈保密等,是后無人機時代比拼的核心。誰掌握這些,就在戰場先手。
在俄烏戰場中,五個因素共同發揮作用,使無人機正在從作戰輔助因素,轉為決定性力量。
五、戰場實情!
在俄烏沖突中,多個實例說明無人機體系的深遠影響。
首先,烏克蘭獲得的情報表示,中國為俄方無人機提供80 %關鍵電子部件。 其次,歐洲情報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俄方無人大規模生產體系的重要支援來源。
另一方面,烏克蘭無人機雖然鋪天蓋地,但核心組件依然受制于進口,在來自中國的零配件供應受限后,產能受到沖擊。
在前線,俄方通過大量無人機突襲、壓制烏防空、打擊基礎設施,不再僅依賴導彈沖突。烏方強調數千架無人機攻”,但仍缺乏大規模打穿俄軍防空的能力。
無人機在這場沖突中體現兩點關鍵:
一是規模與持續出動能力,二是關鍵零件的可靠性與抗干擾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六、勝負盤!
如今,俄烏戰場兩軍交匯處存在20公里的無人機死亡地帶。
雙方裝甲力量和有生力量,只要進入20公里交戰區域就會遭到對方無人機的攻擊,生存極其艱難。
時至今日,我們不難看出,無人機已經從戰術工具,成了戰略變量。那么未來誰能占據優勢?
首先,中國零件供應鏈的走向將成為決定因素
如果中國選擇強化對俄的供應,或是恢復對烏的零件出口,戰局或迎重大轉折。
其次,產業化無人機生產與國產替代將主宰戰爭局勢。烏克蘭正加速本土生產、一批企業突破關鍵部件,但距離擺脫外部依賴仍有距離。如果能在6到12個月內實現零件國產化突破,將極大提升無人機戰力。
三是反無人機與反制能力將決定后階段走向。無人機優勢雖鮮明,但如果某方的防御、電子戰、攔截、干擾能力迅速提升,廉價無人機的戰場優勢會被稀釋。因此,勝負不僅看攻擊能力,更要看防御能力。
在這場無人機決定勝負的沖突中,勝利方不會簡單是無人機多或設備好,而是能將無人機優勢轉化為 持續生產能力、穩定供應鏈、反制系統的共同勝勢 。
無人機不是孤立武器,而是制度、產業、供應鏈的共同結果。
這方面,烏克蘭確實不占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