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現在的戰場早就變天了,定向能武器成了各國軍方爭搶的香餑餑,激光、微波這類靠能量殺傷的裝備,正在悄悄改寫未來作戰規則。
中國在9月3日閱兵式上亮出的 LY-1(燎原 - 1)激光器,直接把艦載激光防御的水平拉到新高度。
![]()
而且,這款 “激光炮” 已經登上 071 型兩棲船塢攻擊艦測試,這邊中國動作不斷,印度也緊跟著秀肌肉,在一場貼近實戰的演習里,士兵端著巴掌大的便攜式激光武器,當場擊落空中無人機,算是把自家的定向能武器成果擺到了臺面上。
兩款裝備看著都挺唬人,可實際作戰能力能不能打?技術上又有哪些真東西?咱們今天就好好扒一扒。
先說說中國的LY-1,這款裝備被《兵工科技》雜志(9 月下旬刊)明確標注為艦船分層防御體系的最后一道屏障,專門用來近距離攔截導彈和無人機,定位特別清晰。
![]()
從閱兵式上的公開畫面能看出來,它的炮塔設計相當有講究,封閉式結構能適應復雜海洋環境,頂部一個大大的圓形孔徑是激光束導向器。
周圍幾個小開口裝的是光電、紅外傳感器,用來捕捉和跟蹤目標,側面的矩形模塊大概率集成了相控陣雷達或者火控、散熱系統,整套配置看著就很專業。
之前這款炮塔還被裝在8×8輪式運輸車上公開展示過,說明陸軍版早就成型,能用來保護倉庫、橋梁、空軍基地這類重點目標,陸空兩用的設計讓它的適配場景更廣泛。
![]()
最關鍵的性能數據也很亮眼,LY-1 的功率能達到 180~250 千瓦,這個數值直接超越了美國海軍現役的 Helios 艦載激光系統。
而且它的激光束導向孔徑比美國同類產品更大,別小看這個孔徑,它能直接提升激光束的質量,讓攔截效果在有效射程內更穩定。
內部空間預留得也足,后續想加裝更多功率單元、提升輸出功率完全可行,這種可升級性在武器裝備里可是大優勢。
![]()
對比美國的情況就更清楚了,美軍 “阿利?伯克” 級驅逐艦上的Helios系統雖然完成了空中目標攻擊測試,但性能參數一直沒追上LY-1。
另一款LWSD技術演示系統功率才150千瓦,裝在 “圣安東尼奧” 級船塢運輸艦上,更多是技術驗證性質。
還有個ODIN光學眩目攔截器,只能干擾敵方傳感器,根本做不到直接破壞目標,跟LY-1的硬殺傷能力不在一個層面。
![]()
中國海軍把LY-1搬到071型兩棲船塢攻擊艦上測試,這個操作意義重大。
要知道,海軍艦艇在南海、西太平洋這類區域執行任務,經常會遇到低成本偵察無人機、巡飛彈和掠海反艦導彈的威脅,這些目標數量多、成本低,用傳統防空導彈攔截簡直是 “高射炮打蚊子”,既浪費又容易讓垂發系統過載。
LY-1剛好解決了這個痛點,激光武器單次發射成本極低,應對無人機蜂群時能解放垂發系統資源,再搭配海紅旗 - 10A近程防空導彈,能在艦艇最后幾米構建起一道密不透風的末端防空網。
![]()
不過激光武器也有短板,潮濕空氣、雨水、海浪、煙霧都會影響它的有效射程和打擊效果,海上使用時光學器件的防護和維護更是個大難題,這些都是后續需要完善的地方。
LY-1的作戰邏輯特別貼合現代海戰需求,激光束能精準破壞目標的傳感器和導引頭,哪怕沒法直接摧毀導彈,也能削弱它在攻擊末端的作戰效能。
要是電力供應充足、天氣條件給力,還能直接燒穿彈體、天線這些薄弱部位。
![]()
而且激光武器的目標轉換速度極快,只要炮塔伺服機構和火控系統夠先進,應對多批次、多方向的來襲目標完全沒問題。
當然,這款武器對電力和熱交換系統的要求極高,180~250千瓦的功率要維持穩定作戰,必須有強大的能源支持,這也是為什么它先在071型兩棲船塢攻擊艦上測試。
這類大型艦艇的電力系統相對更充足,能滿足激光武器的能耗需求。
![]()
不過目前公開信息里,關于LY-1的測試流程、環境適應性和冷卻性能的詳細數據還比較少,這也讓外界對它的實戰穩定性多了幾分好奇。
這邊中國的艦載激光武器穩步推進,印度那邊也沒閑著,最近印度陸軍的實戰演習中,一款國產便攜式定向能武器賺足了眼球:一名士兵手持裝備鎖定空中盤旋的無人機,短短幾秒就將其擊落,這也是印度首次公開展示這類武器的實戰效果。
![]()
這款裝備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自主研發的原型機,還在測試優化階段,核心原理是 “聚光為刃”,把激光能量集中起來,精準燒穿無人機的電路板或發動機,跟傳統防空武器靠炮彈撞擊的方式完全不同。
印度軍方透露,這款武器在電磁干擾復雜的環境下也能穩定工作,攔截小型商用無人機的成功率超過 90%,剛好補上了陸軍近程反無人機的裝備缺口。
印度為啥這么著急搞定向能武器?說白了就是剛需,這幾年印度邊境經常有不明無人機滲透偵察,用步槍打精度太差,動用防空導彈又成本太高,一枚便攜式防空導彈價格超過10萬美元。
![]()
而激光武器單次發射成本才幾十美元,還能反復使用,性價比差距一目了然。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負責人透露,他們在定向能武器領域已經投入了十多年的研發力量,這次亮相的手持款是從車載激光防御系統縮小而來,有效射程能達到1.5公里,足夠覆蓋一個營級作戰單位的防空需求。
不過印度這款裝備跟中美等國的產品還有差距,功率和射程都相對有限,但勝在便攜性強,山地部隊機動部署或者城市作戰時,比車載、艦載系統更靈活。
![]()
放全球范圍看,定向能武器的競爭早就進入白熱化,美國陸軍2022年就把 “斯特瑞克” 車載激光防御系統列裝部隊,測試時一口氣擊落12架無人機,實戰化程度很高。
以色列更猛,直接把 “鐵光束” 激光防御系統投入實戰,跟 “鐵穹” 導彈系統配合,攔截火箭彈和無人機的效果顯著。
這些國家的經驗證明,激光武器要想形成可靠戰力,不僅要靠先進的技術指標,還得經過大量實戰測試和部署驗證。
![]()
印度這次的突破雖然值得關注,但要實現大批量列裝,還得跨過幾個難關:高溫環境下的能量穩定性、連續開火時的散熱問題。
這些都是便攜式激光武器的技術痛點,后續能不能解決,直接決定了這款裝備的實戰價值,再回頭看中美兩國的發展路徑,能發現明顯的差異。
美國更傾向于 “邊測試邊迭代”,Helios、LWSD 等系統都公開了大量測試數據和部署進展,靠著多次技術測試、實戰行動積累經驗,研發節奏相對穩健,但技術提升速度不算快。
![]()
中國則走了 “架構先行、數據支撐” 的路線,LY-1一亮相就公布了180~250千瓦功率、更大導向孔徑等核心參數,還展示了陸基、艦載兩種適配形態。
071型兩棲船塢攻擊艦的測試更是證明了技術成熟度,但公開的測試細節和環境適應性數據比較少。
兩種模式沒有絕對的優劣,關鍵看能否快速轉化為實戰能力,如果071型兩棲船塢攻擊艦能批量裝備LY-1,并且在復雜海洋環境中持續穩定發揮作用,中國海軍的末端防空能力將實現質的飛躍。
![]()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激光武器真的能成為未來戰場的 “萬能防御” 嗎?其實不是,不管是中國的LY-1,還是印度的便攜式激光武器,都受環境因素制約。
海上的潮濕空氣、海浪飛沫,陸地上的風沙、降雨,都會削弱激光束的能量,縮短有效射程。
而且這類武器對能源供應和冷卻系統的依賴極強,LY-1 要維持千瓦級功率作戰,必須有持續穩定的電力輸入,長時間連續開火還得解決散熱問題,這些都是實際使用中繞不開的難題。
![]()
另外,光學器件的防護和維護也很關鍵,海上的鹽霧、灰塵容易損壞鏡片,必須進行特殊防護和定期保養,否則會直接影響攔截效果。
不過這些短板并不影響定向能武器的發展前景,隨著戰場無人機、巡飛彈這類 “低慢小” 目標越來越多,傳統防空導彈的性價比越來越低,激光武器的低成本、快速響應優勢會越來越突出。
中國將LY-1與海紅旗 - 10A近程防空導彈搭配,構建 “導彈 + 激光” 的末端防御體系,就是看中了兩者的互補性。
![]()
導彈負責中遠距離攔截,激光武器處理近距離、多批次的小型目標,這種組合能極大提升艦艇的生存能力。
陸軍版LY-1和印度的便攜式激光武器,也都是針對要地防空、單兵防護的精準需求設計,能填補傳統防空體系的空白。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中國和印度在定向能武器領域的突破,反映了全球軍事技術競爭的新趨勢。
![]()
過去軍事強國壟斷核心武器技術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興國家通過自主研發,逐漸在激光、無人機等新型裝備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中國的優勢在于系統整合能力和工程化水平,能快速將技術架構轉化為多平臺適配的實戰裝備;印度則在小型化、便攜化方面找到了突破口,適合自身的作戰需求。
這種差異化競爭,會推動定向能武器向更多細分領域發展,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適配不同場景的激光武器型號。
![]()
對于中國海軍來說,LY-1的列裝意義遠不止增加一款防御裝備。
在南海、西太平洋等戰略海域,艦艇面臨的空中威脅越來越復雜,無人機蜂群、掠海反艦導彈的組合攻擊,對傳統防空體系是巨大考驗。
LY-1的加入,能有效緩解垂發系統的壓力,降低攔截成本,讓艦艇在高強度對抗中保持持續作戰能力。
![]()
而且,這款武器的先進設計為后續升級預留了空間,隨著電力系統、冷卻技術、激光材料的進步,LY-1的功率還能進一步提升,有效射程和攔截效率也會隨之增強,未來甚至可能具備攔截更遠距離、更大威力目標的能力。
印度的便攜式激光武器雖然現在還有不少技術難關,但這次實戰展示已經傳遞出明確信號:印度正在全力追趕定向能武器的發展潮流。
對于山地作戰頻繁、邊境防空壓力大的印度陸軍來說,這款裝備如果能批量列裝,將顯著提升單兵和小分隊的防空能力,應對無人機偵察、襲擾會更有底氣。
![]()
而且通過這款裝備的研發,印度國防工業也能積累定向能武器的核心技術,為后續發展更大功率、更遠射程的激光武器打下基礎,說不定未來會推出車載、艦載版本,形成完整的裝備體系。
總結下來,中國 LY-1 激光武器登上 071 型兩棲船塢攻擊艦,印度成功開發便攜式激光武器,都是全球定向能武器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兩款裝備針對不同作戰需求,展現了各自的技術優勢和發展思路,也反映了中美印等國在新型軍事技術領域的競爭與突破。
![]()
激光武器不會完全取代傳統防空裝備,但一定會成為未來作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低成本、快速響應、精準打擊的特性,將深刻改變戰場攻防邏輯。
未來幾年,我們大概率會看到更多國家加入定向能武器的研發浪潮,技術指標會不斷刷新,應用場景會更加廣泛。
![]()
中國能否持續保持技術優勢,將 LY-1 的紙面參數轉化為穩定的實戰能力?印度能否解決便攜式激光武器的技術痛點,實現批量列裝?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未來的軍事演習和實際部署中逐漸揭曉。
但可以肯定的是,激光武器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它不僅會重塑各國的國防力量格局,也會為現代戰爭帶來全新的面貌,而中國和印度的這次亮相,只是這場技術革命的一個開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