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在沙特阿拉伯廣袤的沙漠中,一列時速360公里的高鐵穿梭于麥加與麥地那之間。
這條全長450公里的鋼鐵大動脈,如今已是全球基建領域的標桿工程。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條高鐵的誕生之路布滿荊棘,建設初期曾出現41億人民幣的巨額虧損,被外媒嘲諷為“冤大頭工程”。
就是這樣一筆曾被全球看衰的投資,為何能在數年后實現華麗逆襲?
![]()
麥麥高鐵艱難起步
2009年,中國鐵建成功中標沙特麥麥高鐵項目。
這個連接伊斯蘭教兩大圣地的工程,是中國高鐵技術首次進入中東市場,當時在國內引發一片歡騰。
項目總造價高達600億美元,中國鐵建之所以能從日本、德國等高鐵強國手中拿下訂單,核心原因是其報價比歐美企業低三成。
![]()
但這也意味著必須簽署一份風險極高的固定總價合同,這份合同在業內被稱為“死亡合同”。
合同簽訂后,項目建設很快陷入困境。
沙特方面頻繁變更設計要求,一會兒要加強防震系統,一會兒要建設防沙屏障,卻未明確變更索賠的具體流程。
![]()
當中方提出補償訴求時,沙特以要求合理為由拒絕,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為了不延誤工期,中方只能自行墊資推進,成本像坐火箭一樣飆升。
文化宗教因素進一步加劇了虧損,麥加作為伊斯蘭教圣地,非穆斯林工人無法進入,直接限制了施工區域和效率。
沙特國王曾要求給麥加車站增加穹頂,這一項就額外虧損2000萬美元,宗教領袖的一句話,更是讓項目停工長達8個月。
![]()
為了避讓宗教圣地,線路不得不多次繞道,建設費用大幅增加。
人力、匯率和采購環節的隱形成本也讓虧損雪上加霜,沙特本地工人的工作效率只有中國工人的六成,薪資卻高達三倍。
項目推進期間美元升值,僅匯率波動就給中國企業帶來8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沙特要求三成材料使用本地產品,但本地材料質量普遍不達標,最終只能高價從歐洲進口。
![]()
加上分包商施工質量不過關導致的頻繁返工,又額外增加2億元支出。
更棘手的是地質和環境因素帶來的成本超支,沙漠中的流沙地質讓原定地基方案完全失效,僅返工就消耗了預算的40%。
面對這些難題,中國鐵建最終只能將2010年10月后的項目風險與損失轉由母公司承擔。
母公司支付了20.77億元人民幣以減少上市公司股東損失,即便如此,項目最終仍出現41億人民幣的赤字。
![]()
中國創新絕境突圍
麥麥高鐵面臨的挑戰以及巨額虧損和多重困境沒有壓垮中國團隊,反而成為倒逼技術創新的催化劑。
麥麥高鐵建設面臨的挑戰堪稱世界級,極端環境、技術瓶頸和施工限制層層疊加,考驗著中國工程師的智慧與韌性。
沙漠的自然環境是最棘手的敵人,白天地表溫度飆升至50攝氏度以上,鋼軌表面溫度足以燙傷皮膚。
到了夜間溫度又驟降至十幾度,晝夜最大溫差可達80度,這種劇烈變化足以讓鋼鐵變形開裂。
![]()
沙塵暴更是每周三次定期來襲,剛鋪好的路基常常一夜之間被流沙吞噬,傳統防沙措施完全失效。
更危險的是,鐵路沿線經過活躍地震帶,對工程安全性提出了極致要求。
面對重重挑戰,中國團隊展開了全方位的技術創新。
針對溫差問題,研發出特殊的混凝土軌枕和鋼軌連接件,可承受80度的巨大溫差,確保鐵軌在極端溫度下依然穩定。
![]()
在防沙領域,構建了多層立體防沙體系,3米高的擋沙墻、網格固沙帶和人造植被防護帶協同作用。
阻沙率提升至95%-98%,在沙漠中硬生生開辟出一條綠色通道。
地基加固技術更是實現了突破,中國工程師采用沖擊壓路機配合化學固沙劑,將松軟的沙層壓實到95%以上的密度,硬度堪比巖石。
麥加車站的特大橋建設中,工程師們在長1556米、最大寬度72.6米的橋梁梁體內,埋設了溫度傳感器和應變計,實時監測結構變化。
![]()
整個項目期間,中國團隊累計解決380多個技術難題,多項方案均為全球首創。
在綠色建設方面,項目也交出了亮眼答卷,通過在軌道外圍栽種植物的傳統固沙方法,既有效阻擋風沙,又為荒漠增添了綠色生機。
還采用多項節能技術,每年可節省大量天然氣能源,減少22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為海外基建項目的環保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
麥麥高鐵價值綻放
技術上的全面突破讓麥麥高鐵成功落地,而這條沙漠中的鋼鐵大動脈,更在運營后爆發出超出預期的價值,印證了中國當初的長遠布局。
如今的麥麥高鐵,早已擺脫了“虧損項目”的標簽,成為撬動中沙合作乃至中東市場的關鍵支點。
麥麥高鐵已成為沙特朝覲交通的生命線,自2018年通車以來,累計載客量已超過2000萬人次。
朝覲季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6萬人次,2025年齋月15日當天運送旅客約48000人,創下歷史新高。
![]()
中國鐵建獲得了這條線路五年的運營權,僅朝覲季的票務收入就十分可觀,按照保守估計,五年內運營收入有望覆蓋70%的前期虧損。
更重要的是,麥麥高鐵的成功為中國打開了中東基建市場的大門。
沙特將價值1750億美元的吉贊經濟城項目交給中國企業,隨后南北鐵路、利雅得地鐵、達曼港改造等大型項目接踵而至。
2024年6月,中國鐵建又中標阿爾舒巴赫全球最大單體光伏電站項目,合作領域從軌道交通拓展至新能源領域。
![]()
近八年內,中國在中東地區新簽的基建合同總額超過1100億美元,是過去十年的2.3倍。
中沙合作的深度也在不斷拓展,能源領域,雙方簽署了100億美元的長期原油供應協議,沙特對華石油出口增長37%。
不僅開啟了人民幣結算試點,還為中國提供了比國際市場低8%的優惠油價。
除此之外中沙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沙特在國際事務中多次支持中國立場,更在中方推動下實現了與伊朗的歷史性和解。
![]()
技術標準的輸出成為麥麥高鐵最寶貴的無形資產。
中國高鐵的防沙體系、耐高溫技術、沙漠施工規范已成為中東地區的行業標準,后續項目的設備采購、鋼軌鋪設等均采用中國標準。
這些在極端環境下驗證的技術,還成功應用于印尼雅萬高鐵、埃及、塞爾維亞等海外項目,推動中國高鐵技術輸出實現規模化發展。
![]()
結語
中沙麥麥高鐵的逆襲之路,不僅是一個工程項目的成功,更是中國基建戰略遠見的生動體現。
當初被嘲諷的“賠本買賣”,如今看來是一筆超值的“學費”。
它讓中國基建在極端環境中錘煉了技術,在復雜博弈中積累了經驗,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信任。
國際合作不能只算眼前的經濟賬,更要算長遠的戰略賬。
如今,中國基建已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中國工程師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基建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