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電機器人報道
作者|王磊
編輯|秦章勇
聊AI,談機器人、星艦,也回應了很多爭議,馬斯克最新訪談來了。
不久前,馬斯克做客Joe Rogan的訪談節目,近3個小時的時間,沒有提詞器,全程即興對話。在對話中,馬斯克第一次把AI機器人、星艦和社交平臺這三項業務放在同一條敘事線上,給了宏大敘事一個激進的未來。
馬斯克預測未來5-6年,傳統手機與App將徹底消失,人們消費的大部分內容(音樂、視頻等)都將由 AI 生成,屆時的手機會成為“人工智能推理的邊緣節點”。
還預測AI將在2026年超越單個人類智商,2030年超越全人類智慧總和,未來機器人和AI不是“未來產業選擇”,而是“維持社會運轉能力所必須的工具”。
“唯一能讓美國擺脫債務危機、避免破產的辦法,就是發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
![]()
復盤整場對話,其實談及最核心的汽車業務并不多,更多的則更像是在描繪一個未來社會的“操作系統”安裝手冊。
雖然抽象,但誰又能保證這不會是未來世界的終局之一呢。
變革即將襲來
“未來不會有操作系統,不會有APP,你的手機只是顯示像素和發出聲音,它預測你最想看到和聽到什么,然后實時生成,我們會盡可能地將AI集成到這個設備中。”
馬斯克認為,未來不會再有傳統意義上的手機了,“我們所謂的手機,實際上是一個用于AI推理的邊緣節點,配備一些通訊模塊進行連接。”本質上可以理解為服務器端的AI會與用戶設備上的AI進行通信,并生成用戶想要的任何實時視頻。
![]()
言外之意,未來人類所需的信息都將通過人工智能獲取,并且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5、6年后,甚至會更早。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正在和蘋果前首席設計師喬尼·艾夫合作開發一種口袋大小的無屏設備,可本地運行AI模型并依托云端完成復雜任務,與馬斯克描述的“AI推理邊緣節點”高度契合。
另外,馬斯克還給出了AI發展的明確時間線:2026年AI智商將超越單個人類,2030年則會超越全人類智慧總和。
未來AI和機器人就像 “超音速海嘯”,對職業的替代已進入倒計時:郵件處理、電話客服等桌面工作正快速消失,編程、內容創作等領域將在1-2年內迎來大規模替代,駕駛、物流等職業會隨自動駕駛成熟而轉型,僅焊接、烹飪等物理勞動能留存更久,但最終也將被機器人取代。
在馬斯克看來,工作將逐漸從“生存需要”變成“自我選擇”,因為人類將擁有由機器人與 AI 構成的生產體系。
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必然的問題——接踵而至的失業浪潮。
這是從“全民基本收入”提升到“全民高收入”過程,每個人都能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不必為了維持生存而被動工作。
當然,“機器人不是為了取代人,而是為了讓社會不崩潰”。如果沒有機器人,勞動力缺口會使生產能力下降,稅基萎縮,福利系統失去資金來源,從而引發財政危機和社會不穩定。
而如果由機器人承擔基礎生產和服務性勞動,人類就可以保持較高福祉水平,并將創造力投入到科技、文化、教育和探索領域中。
這也是馬斯克為什么認為機器人和 AI 并不是“未來產業選擇”,而是“維持社會運轉能力所必須的工具”的關鍵原因之一。
![]()
馬斯克認為,未來有很多可能性,其中也包括了“終結者場景”(AI 毀滅人類),“這種概率不會是 0%”,所以人類需要的是一個極致求真,好奇,平等的的看待所有生命AI。“我認為一個好奇、求真的AI會想要促進人類發展,因為我們比一堆石頭有趣得多。”
還舉了一個例子,人類可以去消滅所有大猩猩,但這并沒有發生,我們確實侵占了它們的環境,但我們實際上試圖保護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棲息地。
基于此,馬斯克認為在好的情景下,AI也會對人類做同樣的事情。它“會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關心人類的幸福。我認為這是我們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
不過在馬斯克看來,在所有主流AI中,Grok是唯一平等看待所有人類生命的AI系統。
其強調,AI 的問題不是動機問題,而是可控性問題,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問題不在于其能否變得更聰明,而在于當其能力足夠強時,人類是否仍然能夠決定它做什么。
![]()
他指出,當一個系統可以自動優化自身模型和參數時,它將不再依賴人類手動調整訓練方式。由此帶來的風險并非“AI會產生惡意”,而是人類無法再預測其行為方式。
因此,馬斯克認為“安全的 AI”必須能夠接受人類的外部約束,而不是僅依賴訓練數據來推斷“人類價值”。
他還強調為了保持 AI 的可控性,人類需要保留一種“停止按鈕”——一種即使在系統能力遠超人類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由人類決定系統是否繼續運行的機制。如果這一機制缺失,那么模型一旦進入自我改進循環,其行為可能在很短時間內超出人類理解范圍。
向新世界邁進的載體
在這次對話中,除了AI和機器人,馬斯克沒有分別談論火箭、汽車等業務,而是把 SpaceX、Tesla放在同一個體系下闡述——在馬斯克看來,這兩者都是未來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這次訪談中,馬斯克將人類文明的現狀比作電子游戲最高難度關卡:“我們正在這個‘游戲’中迎來最關鍵的關卡:要么通過AI和技術實現前所未有的富足,要么在意識形態和謊言中走向文明崩潰。”
面對這一關鍵轉折點,他提出了明確的操作指南,“你必須探索邊界——把東西推到失敗才能知道極限在哪。”在其看來,這不僅適用于星艦的研發,也是文明進步的基本邏輯。
![]()
在星艦的研發過程中,馬斯克透露道,自己會有意讓它處于比我們預期正常飛行更糟糕的飛行狀態,比如,他們故意移除最關鍵位置的隔熱瓦以觀察“如果我們在那里失去一塊隔熱瓦片,是災難性的還是非災難性的?“
而所有這些研發過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火箭的完全可重復使用。
馬斯克解釋了為什么傳統航天模式無法規模化。如果每次飛行結束后都要讓飛機墜毀,再重新造一架,那么航空業根本無法存在。長期以來,火箭就是在這種邏輯下運行的。發射一次,墜毀一次,重新制造一次,而制造本身的成本與周期決定了航天只能以國家為單位承擔,無法形成商業規模。
這樣來看,馬斯克口中的”可重復性“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提升,而是改變航天經濟模式的前提。
如果 Starship 的完全重復使用得以實現,發射成本將從過去的“每次數億美元”下降到“每次數十萬到數百萬美元級別”。而這種差距,將決定人類是否能夠像使用港口、機場那樣使用太空。
![]()
在馬斯克的表述中,特斯拉汽車與Space X并不是兩個項目,而是同一個邏輯鏈條下的兩種載體——一個發生在地面,一個發生在外太空,它們都試圖用工程可驗證的方式把“未來”變為現實世界可以觸摸的物體。
這個想法是馬斯克的一個兒子薩克森(Saxon)提出“為什么我們仍像生活在2015年”的問題時,產生了這樣的思考。
在其看來,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時代精神的外觀”,這也是為什么Cybertruck頻頻跳票,還要堅持將其造出來的原因。
“市場上已經有足夠多的“正常汽車”,而Tesla 的目的不是在現有范式中做一臺更好的車,而是推動汽車從傳統工業產品向下一時代的技術表達形式過渡。”
馬斯克將之描述為“讓未來真正進入現實世界”,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圖、影視作品或實驗性展示中。
緊接著,馬斯克提到了 Tesla Roadster 的下一代產品。他稱即將到來的新 Roadster 將會是一次“非常具象、非常直接的顛覆性發布”,亮相的時間,馬斯克透露可能會在今年年底之前。
并強調“它看起來像一輛車。但它比詹姆斯·邦德的任何汽車都更瘋狂。如果你把所有詹姆斯·邦德的汽車加在一起,它也比那些更瘋狂。”甚至還不排除飛行汽車的可能性。
畢竟在訪談中,馬斯克并沒有否認“飛行Roadster”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