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3日報道:日前,“開創未來·國際肺癌前沿及創新論壇”于上海盛大啟幕。國內外肺癌領域的頂尖專家齊聚一堂,直面肺癌長生存、治療安全性及耐藥性三大核心挑戰,匯聚跨國醫學力量,凝聚全球領袖智慧,共繪肺癌診療的創新突破藍圖。本次大會特邀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Fred Hirsch教授聯袂擔任大會主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盧鈾教授、浙江省腫瘤醫院范云教授擔任主持嘉賓。來自全球的知名專家依次登臺,圍繞肺癌臨床防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破局之道、小細胞肺癌(SCLC)免疫治療新進展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度探討,旨在為患者探尋更優化的治療路徑,推動治療疆域不斷向前。
會議伊始,吳一龍教授在致辭中深情回顧了腫瘤治療領域過去二十年的波瀾壯闊。他指出,靶向與免疫治療的崛起,已徹底重塑了肺癌的治療版圖;而今,抗體偶聯藥物(ADC)、雙特異性抗體、T細胞銜接器(TCE)、腫瘤疫苗等新型療法正加速涌現,不斷拓寬著治療的邊界。這些突破的背后,是全體同仁不懈的開拓與創新。陸舜教授提出,過去十年間,以復宏漢霖為代表的本土創新企業砥礪前行,為臨床帶來了斯魯利單抗等療效確切的“中國方案”,并持續布局創新管線。他期待未來與本土企業深化合作,讓中國原研藥物走向世界舞臺。Fred Hirsch教授強調,肺癌是全人類共同的挑戰,唯有通過無間的國際合作與持續創新,才能讓患者最大程度獲益。他高度贊賞中國醫藥企業在生物科技與制藥領域的卓越成就,并期待與各位同仁攜手,開啟一場富有成效的對話。
![]()
啟幕儀式上,吳一龍教授、陸舜教授、Fred Hirsch教授、復宏漢霖執行董事兼CEO朱俊博士、盧鈾教授、范云教授共同登臺,與現場及“云端”數萬名同道共同見證了這一匯聚全球智慧、開啟肺癌診療新篇章的歷史性時刻。
現場,朱俊博士以“中國創新升級:助力腫瘤全球化防控”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指出,肺癌始終高居全球及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率榜首,而復宏漢霖作為深耕該領域的先行者,已成功推出9款上市產品,惠及全球超90萬名患者。其中,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斯魯利單抗,已在全球近40個國家上市;第四款自主開發產品貝伐珠單抗,則為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NSCLC帶來了治療新選擇。展望未來,兼具ADC與免疫治療雙重療效的PD-L1 ADC——HLX43,有望突破PD-L1表達限制,覆蓋更廣泛的患者群體;而高親和力EGFR抗體——HLX07,正為EGFR高表達鱗狀NSCLC開辟一線治療新路徑。朱俊博士強調,依托差異化的創新研發平臺、全球一體化的臨床開發能力及國際領先的供應鏈體系,復宏漢霖正通過豐富的在研管線,精準瞄準臨床未盡之需,致力于在肺癌領域實現多點突破。
復宏漢霖創新中心袁紀軍博士將目光投向未來,系統闡述了公司的創新管線布局與戰略展望。他介紹,復宏漢霖的研發策略聚焦于抗體及其衍生物,涵蓋了單抗、雙抗、多抗及ADC等前沿藥物形式。在三特性T細胞銜接器、HanjugatorTM ADC平臺、HAI Club平臺三大核心技術引擎的驅動下,公司已構建了多條中長期管線開發。在穩固管線基礎的同時,HLX3901、HLX48等高價值項目將成為未來研發的重中之重。袁博士表示,復宏漢霖期待與臨床專家緊密攜手,將更多、更好的創新產品轉化為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手段,切實造福患者。
在復宏漢霖美國首席醫學官Ely Benaim博士的主持下,吳一龍教授、陸舜教授、Fred Hirsch教授、朱俊博士、袁紀軍博士共同登臺,圍繞未來肺癌治療的突破性方向、ADC藥物的優勢與挑戰、癌癥護理模式的創新變革、藥物可及性的全球性難題,以及未來十年肺癌防治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展開了深度思辨。這場跨界對話不僅為臨床實踐帶來了深刻啟發,更凝聚了產學研醫各方力量,共同勾勒出肺癌防治事業的未來圖景。
![]()
在大會主席Fred Hirsch教授、陸舜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學術報告環節正式拉開帷幕。上海市肺科醫院蘇春霞教授系統梳理了晚期NSCLC已全面邁入免疫治療時代,對于驅動基因陰性患者,以PD-L1表達為核心的分層治療模式已確立為一線標準。在此背景下,ASTRUM-004與ASTRUM-002研究結果顯示,斯魯利單抗聯合化療可顯著改善鱗狀和非鱗狀NSCLC的生存獲益,且對腦轉移等高風險人群療效明確,為臨床提供了強有力的新選擇。為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免疫聯合ADC、雙特異性抗體及新靶點藥物等創新療法正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其未來應用仍需大規模臨床驗證與精準生物標志物的保駕護航。而面對免疫耐藥這一臨床困境,蘇教授強調,未來必須基于對耐藥機制的深刻洞見,設計精準的聯合策略以逆轉免疫抑制微環境,為后線患者贏得新的生機。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癥中心Jonathan W. Riess教授深入剖析了免疫耐藥的復雜機制與應對策略。他闡明,免疫耐藥可分為原發性(或先天性)耐藥和繼發性(或獲得性)耐藥,且均可由宿主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介導,其背后機制復雜。當前,臨床克服耐藥的策略正多點開花,雙特異性抗體、ADCs、T細胞銜接器、過繼性細胞療法、腫瘤疫苗等探索層出不窮。以抗PD-L1 ADC HLX43為例,其有望顯著提高免疫或靶向難治NSCLC患者的抗腫瘤敏感性,為“冷”腫瘤或難治性腫瘤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Jonathan W. Riess教授還表示,生物標志物研究進展顯著,但其臨床轉化仍面臨挑戰,而生物標志物驅動的適應性臨床試驗設計,將是推動創新治療策略的落地以及指導藥物研發的關鍵路徑。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萬蕊教授則帶來了關于“潛在最佳同類”廣譜ADC藥物HLX43的最新數據更新。作為全球第二款靶向PD-L1的ADC,HLX43在晚期NSCLC中再次展現出了良好治療效果。亞組分析結果顯示,無論EGFR突變狀態或PD-L1表達水平如何,均可觀察到療效。RP2/3劑量在既往接受過免疫和化療的鱗癌患者中的客觀緩解率(ORR)達33.3%;在既往接受過免疫和化療的EGFR野生型非鱗狀NSCLC中的ORR達47.4%;在腦轉移患者中的ORR達30.0%,疾病控制率(DCR)達90.0%。且安全性良好,血液學毒性低。這些數據為HLX43后續開展大規模臨床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廣東省人民醫院林嘉欣教授以“EGFR過表達肺癌人群治療的臨床困境與決策優化”為題,分享了HLX07聯合斯魯利單抗和化療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她介紹,在約占NSCLC 30%的鱗癌患者中,高達89%存在EGFR高表達。隨機、多中心的Ⅱ期研究(NCT04976647)——HLX10HLX07-sqNSCLC-201結果初步證實,HLX07、斯魯利單抗和化療的三聯療法在晚期鱗狀NSCLC患者中具有令人鼓舞的療效,且安全性可控。林教授表示,有必要進一步探索該三聯方案作為此類患者一線治療的應用價值。
![]()
在專題討論環節,蘇春霞教授、Jonathan W. Riess教授、萬蕊教授、林嘉欣教授、王琳琳教授、梁媛教授、商琰紅教授共同圍繞免疫治療的未來突破點、聯合治療策略的療效預測、潛在生物標志物的發掘、優勢人群的精準篩選、后續治療路徑的優化,以及ADC藥物的臨床應用等核心議題,展開了多維度、深層次的交鋒與思辨,為臨床實踐帶來了諸多啟發。
專題討論環節由盧鈾教授、范云教授共同擔任主持嘉賓。喬治城大學倫巴第綜合癌癥中心Chul Kim教授首先圍繞廣泛期SCLC一線治療格局和研究進展、局限期SCLC免疫鞏固的模式探索,以及SCLC的未來展望方向三大主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闡述。展望未來,Chul Kim教授總結道,為進一步突破SCLC的生存瓶頸,探索免疫治療的最佳介入時機、優化免疫聯合策略,以及發展免疫“靶向”療法等方向,正成為全球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并有望成為未來突破點。
![]()
在專題討論環節,Chul Kim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趙艷秋教授聯袂登臺,圍繞“SCLC免疫治療優化與未來探索”主題展開了深度對話。專家們一致認為,相較于NSCLC,SCLC的治療探索仍任重道遠。他們指出,聯合治療可能是廣泛期SCLC一線治療的考慮重點。同時,探索不同放療劑量與分割模式在局限期SCLC中的應用,以及深化精準治療研究,將是驅動SCLC領域未來發展的關鍵引擎。專家們堅信,隨著對獲益人群的精準篩選和治療策略的不斷優化,SCLC患者的生存預后必將迎來實質性提升。
大會總結上,Fred Hirsch教授與陸舜教授作為大會主席,攜手回顧了會中的思想激蕩與智慧交鋒,并發表了高屋建瓴的總結與展望。他們一致表示,本次大會是一次內容充實、成果豐碩的學術之旅,讓所有與會者獲益匪淺。本次大會不僅系統梳理了肺癌診療的前沿進展,而且深度發掘了未來的突破方向。展望未來,專家們呼吁搭建更多常態化的交流平臺,讓全球同仁攜手并肩,在抗擊肺癌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