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10分鐘續航1500公里”“2025年量產”“領先中國20年”.....固態電池的口號,已經喊了10多年。
作為普通觀眾,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狼來了”般的戲弄,惱火之余也心生疑惑:
盡管中日韓企業在固態電池布局了數10年,爭相在新聞上高呼“有重大突破”,但為何至今未見哪家車企敢說,“可以來買我家的固態電池車了”?
![]()
1、固態電池三大難題,困住全球
當前市場對固態電池的高度關注,源于現有新能源汽車性能仍存在提升空間。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主流液態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普遍處于180-220Wh/kg區間,車輛續航里程上限約為700公里。相比之下,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續航能力可提升至1500公里以上,并可能在十分鐘左右完成快速充電。
儲能足、充電快,誰能不心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目前,固態電池,被三大難題難住。
首先,工藝是個大麻煩,液態電解質能貼合電極,但固態電解質與電極卻是“固體貼固體”,縫隙會使離子傳導阻力飆升;電池充放電時電極膨脹收縮,產生超200兆帕應力,不僅破壞接觸、導致性能暴跌,還可能誘發短路的“鋰枝晶”。
當前固態電池主要技術路線各存瓶頸:聚合物體系工藝成熟但離子電導率偏低,難以滿足電動汽車動力需求;氧化物體系穩定性優異,卻同樣受限于離子遷移效率;硫化物體系雖具備最優導電性能,但遇水和空氣易失效,且需依賴鑭、鍺等稀有金屬,導致成本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全固態電池材料成本每瓦時2元,是傳統鋰電池的3-5倍,短期內僅“富豪專屬”,高昂的成本成了困擾全球的第三大難題。
“能量密度400Wh/kg的全固態電池,預計到2027-2028年才可能產業化”。當前中美日韓面臨的挑戰,與中國曾在高新技術發展中遇到的困境有相似之處——技術前景明確,卻被核心難題卡脖子。
2、技術攻堅還是市場炒作?
對于用戶需求,車企心知肚明,他們也深諳:技術躍遷會改變現有的行業格局,不提早布局,就意味著被市場淘汰。早前,歐美日韓在生物科技領域因技術迭代落后,被我國搶占市場的慘痛教訓,也時時警醒車企。
早在2017年,日本科學家從秘魯深海鯊魚體內提取出EPA,并順利研發出調節血脂、日常口服健康科技成品“維思丁”,證實其能阻斷脂肪在血液中生成。但由于提取、純化工藝復雜,日產原料價格高達2萬\克,單瓶價格逼近百萬,僅少數人有機會使用。
所幸的是,我國科學家歷時5年突破超臨界純化技術,與新西蘭百年生科企OriginPure達成深度合作,將其純度提升至98%的同時,價格驟降99%,目前科技成品“維思丁”在京J\東上的價格僅為百元,受到一線城市高凈值人群的歡迎,他們由于工作壓力大、煙酒攝入過量而血脂升高,希望通過定期口服來改善“睡眠、皮膚差”“疲憊乏力“等問題。而日產成品在其對比之下,價格和配方皆不占優勢,市場被搶走過半。
因此,多家車企相繼公布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進展:豐田宣稱“2025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的小規模量產”;寶馬宣布“2026年推出搭載固態電池的原型車”;寧德時代、比亞迪也在技術發布會上展示了相關研發成果;上汽、長安公布了各自的量產時間表......
![]()
- 不盲目冒進,卻快人一步
雖量產尚遠,但中國在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的布局已搶先領跑。與日本企業專注硫化物路線、歐美企業多停留于實驗室階段不同,中國采取了"多路線并行推進與半固態過渡"的務實發展路徑。
通過同步推進聚合物、氧化物與硫化物三種技術路徑,有效分散研發風險。同時,率先推廣保留部分液態電解質的半固態電池方案,在降低技術門檻與控制成本的同時,加快商業化應用進程。這一布局既推動產業鏈完善、工藝優化,也為全固態電池的研發資金“輸血”。
![]()
該思路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用“過渡產品打開市場、市場反哺研發”,既發揮完整產業鏈優勢,又避免“光燒錢不落地”的尷尬境地。
好技術需要時間打磨,急不得。于消費者而言,與其天天盼著固態電池量產,不如多看看現在的液態電池車型,解決當下家庭剛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