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 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一句 “在畫布上畫豬油”,讓澤連斯基與烏軍將領的會面照成了國際輿論的焦點。這不帶臟字的辛辣諷刺,看似只是外交口水戰,實則是俄烏認知域較量的生動切片,在槍炮交鋒的同時,雙方在輿論場的攻防早已白熱化,而一張照片的解讀,正折射出這場沖突背后復雜的敘事爭奪。
![]()
這句話的妙處在于,它巧妙地預設了一個語境。總統在報告勝利,但隨后扎哈羅娃話鋒一轉,點出了照片中將領們臉上難以掩飾的“不贊成和驚訝”。這種表情,與“聽到勝利喜訊”的預期完全不符,瞬間就撕裂了照片試圖營造的“軍心振奮”假象
更具殺傷力的,是她那句直指核心的比喻:“在畫布上畫豬油,烏克蘭安全局動員了不知名藝術家。”這句看似粗俗的比喻,實則道出了照片虛假感的精髓。它不僅暗示了照片可能是刻意擺拍甚至修圖的產物,更將矛頭直指烏克蘭安全局,暗示其在背后操縱,試圖通過這種拙劣的方式來美化戰場現實,蒙騙本國民眾和國際社會。
![]()
這種諷刺之所以能迅速引發共鳴,在于它精準捕捉了信息時代人們對“擺拍”和“虛假宣傳”的警惕。扎哈羅娃的言論,讓人們開始審視,那些看似客觀的圖像和信息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敘事意圖。
扎哈羅娃的這次“出擊”,并非孤立事件。在俄烏沖突的整個進程中,輿論攻防戰從未停歇,其重要性早已超越了輔助角色,成為了與前線軍事對抗并行的“第二戰線”。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同樣充滿著策略、欺騙和心理較量。
而近期的戰場形勢,本身就為這種輿論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俄羅斯方面剛剛宣布在哈爾科夫和頓涅茨克地區包圍了上萬烏軍,甚至“人道主義”的提議停火設立“記者通道”。這是在塑造一種“戰略主動權在握”的形象。烏克蘭卻立即反駁,稱俄方說法“純屬造謠”,并以大規模無人機襲擊俄羅斯境內目標作為回應,旨在展示其反擊能力和不屈意志。
![]()
在這樣的背景下,澤連斯基召開軍事會議,并順勢延長戰時狀態,其目的顯然是多重的:既要穩定軍心民意,又要向國際社會展示烏克蘭“抗戰到底”的決心。那張后來引發爭議的照片,便是為了配合這一敘事而“精心制作”的其中一環。
對雙方而言,輿論戰的核心目標始終如一:對內,要凝聚國民共識,提振士氣;對外,則要爭取國際支持,尤其是西方國家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烏克蘭需要通過展現“戰場進展”來維系西方支持,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對烏政策調整、美援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歐洲盟友的動搖更讓烏克蘭壓力倍增。
俄羅斯則試圖通過揭露烏方的“虛假宣傳”,瓦解其國際同情,并向國內民眾證明戰爭的合理性與必要性。這場“嘴仗”的受眾是多層次的:本國民眾、西方盟友、以及全球范圍內的中立國家。每一句話語,每一次信息發布,都是在爭奪對事件的解釋權和認知主動權。
![]()
比如,澤連斯基的“成功報告”即便被質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烏軍士兵傳遞“高層有信心”的信號,從而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而扎哈羅娃的諷刺,即使不能完全說服所有中立者,也足以讓外界對烏方信息的真實性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從而削弱其話語權。
更有意思的是,雙方的輿論策略總是能精準地觸及各自受眾的痛點。俄羅斯經常將矛頭指向烏克蘭民眾,拋出“澤連斯基不顧士兵生死”的論調,試圖在國內制造不滿情緒,同時,它也向西方世界放大烏克蘭的“失敗形象”,以期動搖援助的決心。烏克蘭則擅長打“價值觀牌”,通過強調“抵抗侵略”來爭取西方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并用實際的反擊行動來證明其“值得援助”。
![]()
在這場復雜的博弈中,“真相”常常成為最大的犧牲品。甚至連支持俄方的軍事博主,有時也會對俄軍的某些戰報提出質疑,調侃“報告比事實提前出爐”。這恰恰說明,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即使是支持者,也開始對官方敘事保持一定的警惕。
目前,烏克蘭方面尚未對“豬油照片”事件作出正式回應,但這絕不意味著這場輿論戰會偃旗息鼓。隨著冬季來臨,戰場可能因天氣原因進入相對僵持的階段,但輿論場的廝殺只會更加激烈。俄羅斯會繼續強調其“戰略主動權在握”,烏克蘭則會通過每一次反擊來證明自己“仍有勝算”。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