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中國國防報)
日前,一部講述抗美援朝老兵故事的紀錄片《戎裝照》感動眾多觀眾——
萬里追尋,用鏡頭為英雄立傳
![]()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紀念日當晚,一部名為《戎裝照》的人文紀實紀錄片在山東衛視和各視頻平臺播出。鏡頭里,一張張可親的面龐,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無數觀眾熱淚盈眶。
這部由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與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紀錄片,以抗美援朝戰地攝影師胡明為志愿軍第33師戰友們拍攝的3000多張戎裝照(報道詳見本報2024年11月12日3版)為主線,講述胡明克服重重困難拍攝戎裝照的經歷,以獨特視角再現志愿軍第33師官兵的保家衛國壯舉和英勇戰斗故事。
紀錄片的拍攝,緣起于一場特殊的尋人行動。
去年深秋,通過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各媒體平臺推廣和多家地方媒體報道,胡明的戰場攝影經歷引起廣泛關注。面對媒體記者,胡明道出一個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心愿:“我想找找這些曾經有過‘一拍之緣’的戰友,看看他們都在哪里?今生還能見上一面嗎?”
為了幫胡明尋找老戰友,2024年12月初,山東廣播電視臺、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合發起山東衛視春晚特別策劃——“老戰友你在哪兒?一起為抗美援朝老戰士胡明尋找戰友”全媒體信息征集活動。
在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媒體和眾多熱心網友幫助下,胡明與昔日鏡頭里的戰友在山東衛視春晚舞臺上重逢。當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胡明與從幕后緩緩走過來的老戰友緊緊相擁,現場以及屏幕前的許多觀眾潸然淚下。
與此同時,山東廣播電視臺的一支紀錄片攝制團隊也在緊鑼密鼓開展尋訪老戰友的拍攝工作。
![]()
“我們是一支沒有歷史題材創作經驗的年輕團隊,對抗美援朝戰爭的了解也不夠深入。”《戎裝照》紀錄片導演張琪坦言,接到拍攝任務時,團隊既興奮又忐忑,他們立即多方尋找與抗美援朝相關的書籍“充電”。
拍攝啟動后,難題接踵而至——戎裝照上多數人物已離世、志愿軍第33師番號變更導致史料缺失、健在老兵口述記憶碎片化且偶有偏差。“浩如煙海的史料像一座大山,我們不知道該從哪條路攀登。”攝制團隊成員說。
之后,攝制團隊放下預設的采訪提綱,踏上了尋訪之旅。
從胡明的回憶切入,他們先后拜訪賀素、吳紹蘭、柴漢民等抗美援朝老兵,在“家常話”里捕捉歷史細節。
“分辨陣地很簡單,光禿禿的一定是咱們的,敵人火力猛,樹都炸沒了。”在重慶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唐克慎時,老兵的這句話如同迷霧中的一盞明燈,讓團隊找到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向。
“不用宏大敘事,從老兵樸素的講述中就能感受到志愿軍官兵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英雄氣概。”張琪說,那次尋訪,讓他們確定了“以小切口見大歷史”的創作思路。
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尋訪,有的老兵遭遇病痛,有的老兵已經離世,過程中常伴著不舍、心痛與遺憾。
從武漢到重慶,從西北到華南,尋訪工作開展以來,攝制團隊走過全國26個城市,行程超9000公里,尋訪了36位胡明的老戰友——年齡最小的88歲,最大的103歲。
“老兵王明廉用快板重現文工隊戰地風采;老兵王文芝看著和丈夫張玉環在朝鮮拍攝的戎裝結婚照,回憶起當年的烽火情緣……這些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老兵,用久遠卻鮮活的記憶為紀錄片注入血肉。”張琪說,團隊成員在拍攝過程中漸漸明白,他們尋訪的不只是英雄,更是不變的家國情懷。
在尋訪一張合照里的4位戰友時,攝制團隊犯了難。
“時隔太久,胡明爺爺只隱約記起其中一位戰友的名字。我們請其他老人辨認,但得到的說法存在矛盾。”張琪說,他們還翻閱了不少老戰士的回憶錄,也沒找到線索,采訪一度陷入停滯。
2025年春末,尋訪老兵王明廉時,她指著照片清晰地說出4位戰友的名字:郭正喜、唐正才、戴明忠、龔仁孝。循著這些名字,在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媒體記者及熱心人的協助下,其中3位老兵的傳奇過往逐漸清晰:在金城反擊戰中英勇作戰的一等功臣戴明忠;一人炸毀敵人14個地堡、殲敵一個營指揮所的傳奇爆破手、特等功臣郭正喜;一人堅守陣地兩天兩夜、殲敵110余名的機槍手、一等功臣龔仁孝。
幸運的是,通過常為參戰老兵拍攝照片的青年攝影師韓佳龍(報道詳見本報2023年6月5日2版),攝制團隊輾轉找到了照片中健在的戰斗英雄——志愿軍第33師99團1營3連機槍手龔仁孝。
面對鏡頭,龔仁孝講述了一人獨守陣地的故事,但團隊成員卻從平靜的話語中感受到了動人心魄的力量。
“龔仁孝和郭正喜在戰爭勝利回到祖國后,主動辭去組織安排的干部工作,深藏功名,回歸平凡。龔仁孝成為陜西咸陽一家紡織廠的修機工,郭正喜回到陜西老家務農。”團隊成員說,這些戰斗英雄脫下戰袍后,不計功名得失,投身于紡織廠的轟鳴聲與田間地頭的躬耕勞作中,讓他們深受觸動。
為了讓這些鮮活的歷史真正走進觀眾心里,找到情感共鳴點,攝制團隊在敘事上采用“雙線并進”手法,一條線還原胡明在朝鮮戰場拍攝戎裝照的經歷,通過老兵口述、歷史資料再現戰斗故事;另一條線記錄當下尋訪的過程,讓團隊年輕成員的困惑與感悟成為歷史與當下對話的橋梁。
同時,“真實、克制、溫暖”的影像基調貫穿紀錄片始終。團隊選擇用鏡頭記錄還原老兵的真情實感,防空洞前的愛情、老戰友的重逢、女兒對父親的思念,沒有刻意煽情,卻自然流淌出打動人心的力量。
紀錄片《戎裝照》拍攝的過程是尋找英雄、致敬英雄的過程。胡明自謙說:“我不是英雄,也不是模范,我是個照相的。”很多老戰士也說自己不是英雄。但在攝制團隊成員心中,每一位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人都是英雄。
“我們會繼續尋訪下去,讓這些老兵的身影和故事,不被時間的長河淹沒。”張琪說,他們要用鏡頭為英雄立傳,讓“最可愛的人”永遠活在民族的集體記憶中。
(賈園園)
![]()
(中國國防報 2025年11月3日第二版)
責任編輯:潘 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