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罵娃坐不住!研究實錘:愛走神的“熊孩子”,腦洞堪比天才?
你發現沒,咱們身邊總有人被貼上 “多動癥” 標簽,上課坐不住、做事愛分心,老師批評、家長著急,大多把這當成 “問題特征”。
但 2025 年最新的科學研究徹底顛覆了這個老觀念。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的團隊實打實證實,多動癥患者的 “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可能是藏著創造力的寶貝疙瘩。
說句實在話,以前咱們都把 “走神” 一棍子打死,覺得就是不認真、沒毅力。
但韓芳博士團隊的研究把這事掰得明明白白,他們專門找了 750 名參與者,還分成歐洲和英國兩個獨立群體做雙重驗證,就是怕結果不準,最后在兩組中都發現了一模一樣的規律。
研究把走神清清楚楚分成了 “自發性” 和 “故意性” 兩種。
自發性思維游蕩就是腦子不受控地飄走,比如上課聽著數學題,思緒突然飛到晚飯吃啥、周末去哪玩;而故意性思維游蕩是主動讓思緒偏離當前任務,去琢磨新點子、探索不一樣的可能性。
![]()
更關鍵的是,多動癥患者在兩種走神上都比普通人突出,但真正和創造力強相關的,正是這種主動的 “思維探索”。
測試過程特別接地氣,不考專業知識,就拿回形針、紙杯這類日常物品讓大家想新用途,看誰的腦子能 “拐更多彎”。
結果一點不含糊:多動癥癥狀越明顯的人,走神越頻繁,創造力測試得分也越高。
這項研究在第 38 屆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學院年會上一發布,就引起了轟動,因為它首次用實打實的實證數據,把多動癥、走神和創造力這三者的關聯給打通了。
而且不是所有多動癥患者都能當 “創意達人”,個體差異還是很明顯的。有的孩子擅長天馬行空的想法,有的則在邏輯創新上更突出,這也提醒咱們,別過度概括,每個孩子的優勢都不一樣。
我跟你講,走神真不是浪費時間,大腦在 “放空” 的時候其實忙得熱火朝天。
![]()
2025 年 6 月《Nature》上的研究就發現,這種無目標的走神狀態下,大腦視覺皮層正在進行 “無監督學習”,自動重組收集到的信息、建立新的表征,反而能加速后續的學習和思考。
這背后的關鍵是大腦的 “默認模式網絡”,簡單說就是大腦休息時也在工作的 “后臺程序”。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2025 年 10 月的研究也證實,多動癥患者的默認模式網絡和普通人群不一樣,高階認知網絡與低階感覺網絡交互失衡。
這種獨特的腦連接模式,讓他們的思維很難被條條框框束縛住。
咱們舉個例子就好懂了:當普通人專注于 “怎么把報告寫好” 時,多動癥患者的大腦可能已經跳到 “報告能不能用漫畫形式呈現”“有沒有更有趣的表達方法” 上了。
這種看似 “不專注” 的認知特點,恰恰讓他們能跳出固有框架,把原本不相關的想法串聯起來,而這正是創造力的核心。
不過要說明白,研究顯示的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系,不能說走神直接導致了創造力,但兩者的緊密關聯已經被科學實打實地證實了。
![]()
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也說了,神經多樣性就像生物多樣性一樣正常,沒有所謂 “正確” 的思考方式,多動癥只是神經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不是什么 “毛病”。
那些看似 “做不好” 的行為,只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而已。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只是顛覆認知,更給實際應用提供了好多新思路。現在全球都在改變對多動癥的干預方式,不再是簡單粗暴地 “抑制分心”,而是教大家 “管理走神”,把特點變成優勢。
臨床方面,美國已經把 “創造性引導訓練” 列為推薦干預方法,讓患者記 “走神日記”,把腦子里冒出來的零散想法都記下來,之后再慢慢整理成有用的創意。
瑞典的治療中心試了半年,就靠這辦法誕生了 23 個實用的創意方案。
咱們國內也在跟進,無錫就推廣了 MYmind 正念訓練,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練習,不僅能幫孩子管理注意力,還能讓親子沖突下降 35%,效果特別實在。
![]()
教育領域的變化更明顯,不再是 “一刀切” 的教學模式了。
芬蘭的小學專門開設 “ADHD 友好課堂”,特意留出 “自由聯想時間”,讓孩子放心記錄走神時的想法,結果這個班的創意競賽獲獎率比其他班高出一大截。
成都石室蜀都犀方路小學也做得特別好,他們的老師會用“任務分解術”,把復雜的作業拆成小步驟,讓孩子在“小成功”里積累信心,還會安排“動靜結合”的課堂節奏,穿插短暫的“能量釋放”時間。
之前有個 “小馬達” 似的學生,從坐不住 3 分鐘變成能專注完成 15 分鐘任務,進步特別大。
國家衛生健康委也在推進 ADHD 早篩早診,2024 年的流調顯示,6—16 歲兒童 ADHD 患病率達 6.4%,早發現、早干預才能更好發揮他們的潛能。
職場上,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神經多樣性員工的價值了。谷歌、微軟早就行動了,給多動癥員工提供靈活工作時間和創意基金,沒想到這些員工主導的項目成功率反而更高。
![]()
捷藍航空創始人戴維?尼爾曼、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這些商業傳奇都是多動癥患者,他們的企業都允許 “混亂” 存在,反而更有創新活力。
德勤的調研數據更有說服力:神經多樣性團隊的人均現金流是傳統團隊的 2.5 倍,營收高出 28%,凈利潤率提升 30%。
現在還有公司推出 “神經多樣性友好型辦公室”,設隔音艙、提前發視覺化會議資料,甚至允許員工站立發言,這些不是 “特殊待遇”,而是真正適合他們的工作方式。
別再把多動癥當成 “缺陷” 了!那些被吐槽的 “坐不住”“愛走神”,可能藏著打破常規的創造力。
希望未來有更多家長、老師和老板能放下偏見,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每個獨特的大腦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要找對方法、給足空間,就能發光發熱。
![]()
畢竟創新從來都不是 “專注” 的專屬產物,那些看似 “不務正業” 的走神,說不定就是下一個好點子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