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想讀理工專業的學生和家長來說,擇校時最糾結的莫過于“怎么判斷一所學校的師資是不是真的好”。畢竟招生簡章上的“名師云集”易寫,但能真正帶你觸摸學術前沿、手把手教你做實驗、甚至幫你敲開世界名校大門的老師,才是稀缺資源。
而眼下,我們可以將美國斯坦福大學與愛思唯爾聯合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作為參考指標。2025年這份榜單一出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就憑21名在職教授上榜的成績“出圈”,其中17人同時拿下“生涯影響力”和“年度影響力”雙榜單,還有人連續四年穩坐榜單,這樣的成績不僅在同類院校里亮眼,更實實在在告訴大家:這是我國目前唯一一所理工科中外合作大學的師資,是能經得起全球學術標準檢驗的“真王牌”。
![]()
這份亮眼成績背后,藏著廣以對師資標準的“極致苛求”。作為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中國校區,廣以從一開始就把“師資門檻”對齊了這所學校的百年標準:100%師資由以色列理工按本部要求全球選聘,60%以上直接從以色列理工海法本部派來,相當于把“原汁原味的頂尖理工師資”搬到了廣以。
截至2025年4月,廣以已經聚齊169名專任教師和99名教輔人員,其中80% 以上是外籍教師,他們來自30多個國家,手里幾乎都攥著哈佛、MIT、牛津、斯坦福這些頂尖名校的履歷,領頭的更是“學術大咖”:比如2004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aron Ciechanover教授,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龔新高教授。
更難得的是,這些老師的研究領域剛好覆蓋了理工學子最關心的方向:環境科學、生物技術、材料工程。這些頂尖學者們撐起的不僅是“多學科”的架子,更是讓學生能跟著全球前沿課題成長的“學術坐標系”。
![]()
但廣以師資的真正價值,從來不是掛在官網的“榮譽墻”,而是成為能與學生每天打交道的“學術引路人”。廣以10:1的生師比,把“精細化教學”落到了實處:課后想請教問題,預約“Office Hour”就能和老師深入交流;做實驗遇到瓶頸時,隨時能拿著數據去材料科學系的譚啟教授辦公室討論;就連學線性代數,老師也會把定理和新能源電池研發、人工智能算法結合起來講,讓學生知道“課本知識到底能解決什么真問題”。
![]()
這種互動不是“偶爾的福利”,而是日常教學的常態,徹底打破了“頂尖學者遙不可及”的距離感。而且這里還藏著廣以的育人巧思——不是讓老師單向輸出,而是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22級本科生胡燊楠的經歷,就是這種培養模式的生動縮影。
二下學期,胡燊楠主動申請加入Elissaios Stavrou副教授的課題組,研究航空航天領域關鍵材料氧化鋯在高壓下的結構變化。最終,他帶著研究成果站上第八屆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國際會議(ICMRE2025),與清華、北大等院校的學者同臺競技,成為唯一獲“優秀科研海報獎”的在校本科生。從“科研新人”到“國際獲獎者”,胡燊楠的成長,正是廣以師資“放手探索+背后支撐” 的最佳證明。
![]()
除此之外,廣以的師資優勢還能轉化成學生觸手可及的“國際級資源”。學校花4.3億元建的105間實驗室,成為頂尖科學家帶著學生做真研究的地方。另外,老師們的全球學術網絡也成了學生的“資源庫”。廣以共享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全球交換平臺,合作的100多所院校里有卡內基梅隆、康奈爾、新加坡國立這些名校,學生想出去交流,老師會幫著推薦、對接,甚至寫推薦信。
![]()
說到底,廣以的師資厲害之處,從來不是“湊齊了多少頂尖學者”,而是讓這些學者真正“俯身”成為學生的成長伙伴。他們既是教你公式定理的老師,也是幫你規劃科研方向的導師,更是帶你看見更大世界的引路人。
對想讀理工的學生來說,選擇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選的不只是一所大學,更是一個能跟著全球頂尖科學家學真本事、攢真經歷的平臺——在這里,好師資不是抽象的“招牌”,而是的實實在在的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