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航班延誤或取消的廣播響起,多數旅客的反應是無奈地接受一張餐券,最終在漫長的等待中消耗耐心。
事實上,乘客除了可以獲得退款外,還依法享有真金白銀現金賠償的權利。根據歐盟、英國、巴西、土耳其等國法規,在航班延誤、取消或超售時,旅客有權獲得最高達數百甚至上千美元的賠償——這是法律要求,而非航空公司善意的施舍。
然而,高達79%的乘客對此一無所知。即便乘客選擇提出索賠,也要為此耗費寶貴的時間、應對復雜的法律體系,航空公司也很大可能會拒絕乘客提出的索賠請求。
這正是AirHelp切入的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航班賠償公司,它的商業模式主要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
1、 “No Win, No Fee” (不成功,不收費): AirHelp提供零風險的法律索賠服務。AirHelp負責處理所有文書工作和法律流程,只有在成功為旅客爭取到賠償后,才會收取服務費(標準為35%,若進入法律訴訟階段,另有15%附加費)。如果索賠失敗,旅客無需支付分文。
2、訂閱制會員 (AirHelp+):旅客支付年費(每年32.99歐元起),即可成為會員。會員在航班中斷時,除了可以享受專屬的24/7客服、休息室服務外,還能獲得快速的保險賠付(如延誤3小時賠付200美元、行李丟失賠付200美元),并且在發起法律索賠時,可以保留100%的賠償金,無需支付服務費。但需在航班中斷前購買。
AirHelp的“No Win, No Fee”業務,是AI RaaS(Result-as-a-Service,結果即服務)商業模型的完美演繹。AI RaaS由盛景率先提出,其精髓在于,服務方敢于將自己的收入與為客戶創造的最終結果直接掛鉤。它就像一個AI甲方或 AI業主,向客戶承諾一個確定的結果,并承擔過程中的所有風險與成本,最終按結果收費。
AirHelp正是這樣一個“業主”,它只交付一個最終結果——真金白銀的賠償款。2013年成立以來,公司已幫助數百萬旅客獲得賠償。
我們將AirHelp作為盛景 “AI RaaS 全球案例 30” 系列的第5篇,重點剖析其AI RaaS索賠業務,希望可以為to C方向的AI創業者帶來一些啟發,enjoy~
01
“服務即正義”,
“No Win, No Fee”(不成功,不收費)
![]()
AirHelp的誕生源于創始人亨利克·齊爾默(Henrik Zillmer)的一次親身經歷。當他遭遇航班中斷并試圖維權時,他發現航空公司設置的流程極其復雜,而大多數乘客甚至不知道自己依法有權獲得數百美元的賠償。
盛景研究院將核心客戶稱為“一米寬”,將核心客戶的核心需求稱為“一百米深”。深耕“一米寬”的細分市場,滿足核心客戶“一百米深”的核心需求,創造客戶價值,樹立競爭門檻,將會大有可為。
齊爾默深入研究了相關法規,并分析了公開的航班數據。他驚人地發現,彼時每年約有2600萬名乘客有權獲得賠償,但航空公司實際支付的賠償金比例不足0.06%。這其中的信息差和執行鴻溝,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也讓他看到了一個商業機會。
2013年,齊爾默聯合創辦了AirHelp。他將公司的商業模式雛形定義為 “Justice-as-a-Service”(服務即正義)。
齊爾默認為,消費者維權面臨四大障礙:不懂權利:普通人不會花時間研究復雜的法律條文;不知流程:航空公司不會主動告知如何索賠;沒有時間:跟進索賠流程耗時耗力,得不償失;成功率低:個人索賠極易被航空公司拒絕。
當然,消費者也可以選擇聘請律師替自己處理索賠,但律師收費不菲,可能還需支付訴訟費,如果索賠失敗,客戶仍須支付費用,而且可能還得支付航空公司的律師費。
相比耗時費力卻可能一無所獲,AirHelp為旅客提供了一個零風險、高效率的選擇。
AirHelp的使命,就是為客戶來掃清這些障礙。它的解決方案直接而有力:旅客只需在網站或App上提交航班信息,剩下的所有文書工作、法律交涉甚至訴訟,都由AirHelp打包搞定。旅客無需預付一分錢,也無需承擔任何風險:如果AirHelp沒有為客戶贏得賠償,將分文不取;AirHelp承擔法律費用。無論輸贏,AirHelp將支付所有法律費用。
只有當賠償款打到旅客賬戶上時,AirHelp才會按約定比例(目前標準為35%)收取服務費。這種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維權方式。
2017 年 1 月,該公司推出了會員計劃AirHelp+,AirHelp+ 是 AirHelp 的年度訂閱:需在航班中斷前購買,年費39.99 歐元起,成功獲賠后不再從賠償金扣費,更適合高頻出行者。
02
AI“四人組”:
支撐“結果付費”模式的底層硬核能力
![]()
“不成功,不收費”的承諾,意味著AirHelp必須承擔所有失敗案件的時間、人力和法律成本。AirHelp自身配備了數百名法律專家團隊,但這種模式若想規模化并實現盈利,就必須擁有極高的案件處理效率和精準的成功率預測能力。這正是AI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地方。
早在生成式AI浪潮席卷全球之前,AirHelp就已經是流程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早期采用者。他們內部打造了一個強大的AI法律團隊,由四個各司其職的“機器人”組成:
Herman:誕生于2017年的全球首位“機器人律師”,模仿法律代理人的工作,參與所有需要法律訴訟的案件。當一個案件需要采取法律行動時,Herman的核心任務是確定最佳的訴訟管轄區。它內置了全球航空公司的總部、分支機構數據庫以及近30個司法管轄區的法律規則。面對復雜的國際航班,Herman能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以極高的準確率給出最佳法律途徑,為后續訴訟奠定基礎。它的名字來源于歐洲一項保護乘客權益的重要判決,象征著用技術捍衛正義。
Lara:Herman的得力搭檔和“上司”,于2018年推出。Lara是一個更高級的AI律師,負責評估案件在法庭上的勝訴可能性。它通過深度學習,分析了數萬起成功索賠案例的數據,綜合航班狀態、機場統計、天氣報告等多個變量。公司披露稱,Lara能以95%準確率判斷一個案件是否值得提起訴訟,高于人類 律師的91%。
AgA(Agent's Assistant,代理助理):2019年推出,與Herman 和 Lara 形成互補。她自動評估未發送給Herman 和 Lara 的索賠,以了解索賠是否有資格獲得航空公司的賠償。
Docky:作為 AgA的文檔助理,當案件需要補充材料時,Docky會自動向乘客發送請求,索取額外的旅行證件,如登機牌或預訂確認函,將過去需要人工跟進的繁瑣工作自動化。
面對機器人搶占人類工作崗位的質疑,該公司表示,這種協助反而幫助其擴大了人類員工隊伍。
齊爾默稱:“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改變法律行業,而我們才剛剛開始。機器人的整合正在簡化法律流程,使法律團隊能夠專注于更復雜的工作。另一個好處是,它節省了我們的時間并降低了成本,這使我們能夠擴展到更多地區、處理更多索賠、雇傭更多員工并幫助更多航班乘客。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03
擁抱生成式AI新浪潮,
從“事后維權”到端到端的“全程守護”
在這一輪生成式AI爆發以來,AirHelp并未停下腳步。公司持續將AI和數據能力融入產品,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并將服務從事后的被動索賠,延伸至旅行全過程的主動守護。
2025年,AirHelp推出了首款面向所有旅客的免費航班追蹤應用程序。這款App將智能手機變成了乘客的“個人權益助手”,其核心功能包括:
實時追蹤與提醒:提供登機口變更、航班延誤、行李傳送帶號碼等實時更新。當用戶乘坐的航班出現符合賠償條件的中斷時,App會主動發送提醒;一鍵資格檢查:用戶可以輕松檢查過去三年的航班記錄,發現被遺忘的潛在索賠機會;無縫整合服務:App與日歷和Gmail同步,自動導入航班信息,并內置了AirHelp+會員服務。會員可以享受更全面的保障,例如在航班延誤或行李丟失時,獲得數百歐元的快速保險賠付。
這款應用的推出,是AirHelp商業模式的又一次進化。它不再僅僅是一個事后索賠工具,而是一個貫穿旅行前、中、后的高頻應用。
通過免費的追蹤功能吸引海量用戶,AirHelp得以在航班問題發生的第一時間觸達潛在客戶,極大地降低了獲客成本,并增強了用戶粘性。這背后,依然是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AI分析能力在支撐。
04
資本認可之路:
從Y Combinator到Abry Partners
作為一家典型的技術驅動型公司,AirHelp的發展路徑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持續認可。
2014年3月,公司從硅谷頂級孵化器Y Combinator畢業,同年,AirHelp被北歐創業獎評為年度最佳丹麥創業公司;2016年,獲得由Khosla Ventures和Twitter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投資的1200萬美元。在后續融資中,吸引了多家歐洲知名投資機構。公司也實現了多年盈利,2022年營收約4880萬歐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1.5億美元。
2025年3月,AirHelp獲得北美私募巨頭Abry Partners的重大少數股權投資。這筆投資將借助Abry在保險、商業服務等領域的深厚資源,助力AirHelp加速在美國市場的擴張。
05
市場競爭、客戶抱怨與外部監管風險
盡管AirHelp在航空維權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作為一家法律科技公司,它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用戶服務爭議,以及全球監管環境的快速演變。這些因素可能直接影響其整體盈利能力。
在市場競爭方面,AirHelp的“No Win, No Fee”模式已被多家競爭對手復制,包括ClaimCompass、Flightright、Refund.me、AirAdvisor等。這些公司往往在傭金費率、處理速度和客戶支持上展開差異化競爭。例如,AirAdvisor強調更低的費用門檻,收取30%服務費。
用戶體驗層面,AirHelp雖承諾高效和零風險,但實際反饋顯示仍存在差距。根據Trustpilot數據,筆者看到有少量負面意見,集中在處理周期過長、溝通不暢、賠償金額低于預期以及費用爭議上。
例如,近期評論中,有用戶報告索賠過程需6個月以上,甚至超過一年,與公司宣傳的“快速”服務形成反差。溝通問題也有出現,包括僅限郵件回復且響應緩慢;成功率方面,一些旅客抱怨最終獲賠額遠低于預期(如“本該300歐元,只拿到不到50歐元”),或與其他公司比較時覺得不劃算。費用抽成(35%)在小額賠償(如歐洲常見的250歐元)中被視為“高昂”,尤其當旅客發現自助維權可行時。這表明,其AI驅動的自動化流程在復雜案例中仍需優化。
外部監管風險是AirHelp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任何關鍵法規的修改或司法解釋的變更,都將直接影響AirHelp的有效性和業務范圍。
美國政府在2024年宣布了美國交通部的最終規則,要求航空公司在航班取消或重大變更(國內航班出發提前或到達延后 ≥3 小時、國際航班 ≥6 小時;更換出發/到達機場;增加中轉次數;降艙)、行李嚴重延誤或未提供額外服務等情況下,必須及時向乘客提供自動現金退款。這項新規要求航空公司和售票代理必須自動退款,無需乘客主動提出,退款時限為信用卡 7 個工作日、其他支付方式 20 個自然日,并須以現金或原路退回,不得強塞代金券(除非乘客自愿選擇)。
這項新規極大簡化了旅客在往返或境內美國航班上的維權流程,在簡單退款場景中明顯壓縮第三方代辦需求,迫使AirHelp必須將核心競爭力轉向更復雜的“賠償”訴訟、和其核心歐洲市場上。
同時,官方渠道的介入也進一步稀釋了AirHelp的獨特價值——如英國民航局(CAA)提供免費索賠模板和指導,鼓勵旅客自行處理,從而避免支付第三方費用。這類自助選項特別吸引時間充裕或小額賠償的旅客,導致AirHelp的潛在客戶群縮小。
結語
回顧AirHelp的成長歷程,它為面向to C的RaaS模式提供了一個清晰、可復制的商業范本。
它向客戶提供的價值主張清晰而極致:你無需承擔任何風險,我們為你拿回你應得的錢。這個承諾的背后,不是靠人海戰術,而是依賴一個由數據和AI驅動的精密系統,這個系統能夠高效、精準地評估風險、處理流程并交付最終結果。
從創始人“服務即正義”的初心,到“不成功,不收費”的商業模式,再到Herman和Lara等AI機器人的技術實現,AirHelp成功地將一個過去被視為“麻煩事”的法律服務,變成了一種可規模化、可預測、對消費者極其友好的標準化產品。
AirHelp的案例也告訴我們:在AI時代,真正的商業價值創造,在于依托端到端的完整服務,深入物理世界解決一個具體而真實的問題。當一個企業敢于將自己的收入與客戶的最終結果深度綁定時,它也就找到了最強大的增長引擎。
但AirHelp未來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激烈的市場競爭、監管環境的變化,都將是其必須面對的挑戰。
2025盛景半年回顧
![]()
人生只有四千周,而企業生存期更短,跨越10年經營期的企業少之又少,企業要想有質量地活下去,活得更好更久,“極簡增長”就是看透并掌控事物本質的那個關鍵點。
選對了路,路就不會遠。盛景推出《極簡增長 立竿見影》在線課程,期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企業走上增長道路。未來有多近,在于我們已經走了多遠。未來有多遠,在于我們與誰同行。期待與你同行、共勉。
歡迎大家點擊底部【閱讀原文】觀看《極簡增長 立竿見影》的在線視頻課程,了解如何用極致簡單的增長方法論,實現快速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