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現代后勤)
高原軍魂
“由于眾多的原因,高原兵的命運注定是悲壯的。”
在兵城格爾木的西郊有一座高21.8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它矗立在格爾木河畔的烈士陵園內,這里安葬著為青藏線建設和發展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和因公犧牲人員。
![]()
革命烈士紀念碑
青藏線,全長2000多公里,集汽車運輸、管線輸油、通信保障為一體,是青藏高原“立體大動脈”。青藏鐵路通車前,有人統計,青藏公路承擔了進藏貨運的90%、客運的80%。西藏幾乎全部工業品都靠這條公路輸入;如果青藏公路中斷兩天,拉薩的豬肉每斤就要上漲一元。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年均氣溫-6℃,8級以上大風達120多天,自然地理條件極為惡劣。
作為“高原生命線”,60多年來,青藏兵站部官兵運送的進藏物資,已經能在世界屋脊上壘起一道萬里長城,而他們中的780多名官兵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師團職干部26名,平均年齡不足42歲。
青藏兵站部原副政委張四望,入伍27年間上百次翻越唐古拉山,數十次遭遇暴風雪等險情,好幾次死里逃生,3次榮立三等功,10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終因積勞成疾,于2007年9月離世,年僅45歲。
汽車某團戰士成元生,當車隊駛過30公里長的險路后,他的車子駛離車隊停在路邊,大家跑過去一看,他已停止了呼吸,但兩手仍牢牢地抓著方向盤,睜大兩眼看著前方……
![]()
清理路上冰雪
![]()
遇到惡劣路況,汽車兵們拉車通過
60年代末,國防通信線連通,這是我軍架空明線最長的一條線路。擔負著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與西藏及西南邊防的通訊保障任務。這條線路的開通,使邊疆人民終于聽到了來自祖國內地的聲音。當天的《人民日報》在拉薩開印,也是由這條線路擔負著傳真版的傳輸任務。
1985年9月,正當“701”實驗的關鍵時刻,唐古拉山地區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雪。地面積雪幾尺厚,氣溫驟然降到-48攝氏度。暴風雪給生活在這里的牧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同時也威脅著“701”任務的順利完成。
![]()
通信兵作業
![]()
通信女兵調試線路
地處特大雪災的沱沱河機務站,提出“確保‘701’通信和救災兩不誤”的口號。他們從緊張的執勤崗位上抽調出人來,支援搶險救災和線路搶修。內線技師黃海波,隱瞞了自己結核性胸膜炎的病情,一連七天堅持夜間值班,白天架線搶通。一日凌晨,下班后的他剛在機房沖了包方便面,突然又見故障警報,趕忙放下筷子,帶領兩名戰士再次撲向風雪之中。這次任務結束后,黃海波住進了醫院。然而晚了,一場殊死的搏斗之后,這個28歲的青年告別了自己的崗位,把青春年華永遠留在了高原。
1976年5月30日,格拉輸油管線全線施工竣工,同年11月16日,全線通油試驗一次成功。黨中央、國務院和解放軍三總部發來了賀電,黨中央的賀電說:“這是中國人民繼青藏、川藏公路后在世界屋脊上創造的又一個奇跡。”
被稱作“山王”的郭合奎,伴隨著這條管線幾十年,他在高原度過了23個不平凡的春秋,僅在生命禁區唐古拉山就呆了18年。
有一年,母親患病住進醫院,老人大概已經料到自己將要走到生命的終點,唯一的愿望是想見見遠在高原的兒子。當時輸油任務正緊,他強忍思念,待忙完準備下山時,卻得到了母親已經去世的消息。
5年后,操勞一生的父親也發現了癌癥。可是這時正值開泵前期,是輸油工作中最關鍵的時刻。郭合奎想,泵一開就趕緊回鄉。開泵的第二天,他匆匆踏上了回家的旅途。當他下汽車上火車,下火車上輪船,風塵仆仆趕到家時,父親的墳頭已經長出了青草。
高原給了他榮譽,給了他對親人終生難以彌補的歉疚,也給了他自身無法痊愈的疾病。終于,已經被提升為副參謀長的郭合奎不得不告別新的崗位,回到家鄉治病,但他沒能挺過高原人回內地的3年危險期,病逝在了四川老家。
從1954年6月,青藏兵站部的汽車兵在這條“天路”軋下第一道車印算起,一代又一代官兵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以“鋼釬打不進、人也要扎根”的豪邁氣概,戰風雪、斗嚴寒、抗缺氧,不怕流血犧牲,頑強拼搏,艱苦創業,為青海、西藏兩省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西南邊防的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