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疊疊的鋼板與柵欄將坦克包裹得嚴嚴實實,遠遠望去,仿佛一只金屬刺猬在戰場上緩慢移動。
一名烏克蘭無人機操作員從屏幕中看到這怪異一幕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操控的FPV自殺式無人機正在坦克上空盤旋,尋找攻擊角度,卻發現這個目標全身披掛著金屬網格,幾乎找不到任何暴露在外的薄弱點。
這就是2024年出現在烏克蘭戰場上的俄軍“海龜坦克”,士兵們更愿意稱它為“豪豬坦克”。它不像傳統坦克那樣流線型設計,反而像是在坦克基礎結構上隨意“搭建”了一個金屬籠子。
![]()
這種看似臨時的改裝,卻成為俄軍突破烏軍防線的重要工具。
“戰場發明家”的應急之作
俄烏沖突進入第二個年頭,坦克面臨的戰場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號稱“陸戰之王”的主戰坦克,現在不得不面對來自空中、地面和海上的多重威脅。特別是FPV自殺式無人機的出現,讓這些龐然大物淪為活靶子。
烏克蘭戰場成為了新武器試驗場。雙方士兵在實戰壓力下,變身“戰場發明家”,不斷對現有裝備進行臨時改裝。俄軍的“豪豬坦克”正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
這些改裝看起來粗糙,卻針對性極強。坦克最薄弱的部分是頂部和尾部裝甲,這些部位恰好是無人機最喜歡攻擊的區域。標準反坦克導彈可以擊穿最厚的正面裝甲,但廉價的FPV無人機也能通過攻擊薄弱點摧毀一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主戰坦克。
“豪豬坦克”的改裝思路簡單直接——在坦克周圍建立一個外部防護結構。這個結構由不同形狀的裝甲板組成,將整個坦克籠罩在一個保護殼內。最早的版本只是簡單覆蓋坦克頂部,后期版本則擴展到全方位防護,甚至在坦克前后懸掛鏈條和鐵絲網。
這些改裝大多由前線部隊利用現有材料自行完成,沒有標準化設計,每輛“豪豬坦克”的外觀和防護能力都存在差異。這真正體現了戰場應急需求的特色——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能保命就是好設計。
![]()
“豪豬坦克”雖然外形怪異,但它在特定戰術場景下表現出驚人實用性。這種坦克主要被用于在雷區為后續部隊開路,這一任務異常危險但至關重要。
去年烏克蘭軍隊大反攻期間,面對俄軍密集布設的雷區,西方提供的先進坦克因為掃雷裝備不足而損失慘重。如今攻防角色轉換,俄軍面臨同樣問題。為突破烏軍防線,“豪豬坦克”應運而生。
這些坦克在前部安裝有KMT-7掃雷滾輪,旨在提前引爆地雷,為后續車輛開辟安全通道。由于掃雷行動進展緩慢,領頭車輛極易成為無人機目標。而“豪豬坦克”的附加裝甲能夠抵擋無人機、迫擊炮和輕武器的攻擊,為部隊提供必要的生存能力。
![]()
一名曾駕駛這種坦克的俄軍士兵描述,操作這種“豪豬坦克”需要特殊技能。附加裝甲嚴重限制了炮塔機動性和炮手視野。炮手實際上只能看到前方狹窄區域,駕駛員必須通過熟練轉動車體來幫助瞄準目標。
與人們想象的不同,這些臨時改裝確實在實戰中發揮了作用。戰場視頻顯示,“豪豬坦克”多次作為開路先鋒成功突破烏軍防線。它們能夠承受反坦克導彈、自殺式無人機和榴彈發射器的數十次打擊,為后續部隊創造突破條件。
矛與盾的持續較量
烏克蘭方面同樣在為坦克加裝防護結構。美制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剛抵達烏克蘭時,幾乎沒有額外防護,結果接連被俄軍摧毀。烏軍隨后為它們披上各種防護裝備。
![]()
烏克蘭鋼鐵和礦業集團開發了一套標準化反無人機格柵裝甲系統。這些裝甲覆蓋面積廣泛,包括炮塔頂部、正面、兩側和后門,以及發動機尾艙。烏軍M1A1坦克還同時裝備了美國標準的反應裝甲和蘇聯設計的“接觸1”爆炸反應裝甲。
該公司表示,他們為M1A1坦克開發的附加裝甲系統總重高達430公斤。所有設計都基于對無人機攻擊模式的詳細分析,確保防護有效且不影響坦克基本功能。
坦克防護技術與無人機打擊技術之間的較量從未停止。俄軍部分“豪豬坦克”開始加裝先進電子干擾裝置,通過切斷或欺騙無人機與操作員之間的通信聯系來破壞攻擊。
![]()
而作為回應,烏軍很快推出了有線操縱的無人機,這種無人機幾乎不受電子干擾影響。這種“矛”與“盾”的較量,體現了俄烏沖突中極快的創新周期。
面對無人機的威脅,各國軍事專家都在重新思考坦克的未來發展方向。單純增加裝甲厚度顯然不是最佳解決方案,因為這會大幅降低坦克的機動性,使其更容易成為靶子。
俄羅斯發展了更先進的主動防護系統。“競技場-M”系統能夠攔截美國“標槍”導彈和以色列“長釘”導彈,甚至有望應對自殺式無人機。這種系統在工作狀態下自動跟蹤來襲彈藥,在目標接近時發射彈藥將其摧毀。
![]()
俄羅斯軍事專家指出,主動防護系統優勢在于能在不大幅增加坦克重量的情況下提高生存能力,是對傳統裝甲的補充而非替代。俄羅斯的“競技場”系統能夠攔截速度高達1200米/秒的來襲目標,技術領先于許多西方國家。
與此同時,隱形化成為坦克發展的另一個方向。軍事評論員認為,未來坦克需要走“隱身化”道路,提升戰場生存能力,而非一味加裝裝甲。
遠距離精確打擊已成為坦克重要作戰方式。俄羅斯的“錦葵”輪式自行榴彈炮代表了這一趨勢,它比傳統履帶式火炮更輕、機動性更強,適合在發現即被摧毀的現代戰場上生存。
戰場創新與未來戰爭
俄烏沖突中的武器創新不僅限于坦克防護。2024年,俄軍首次在前線使用了多種新武器系統,每一種都針對特定戰場需求。
![]()
通過光纖操控的無人機是另一個突破性創新。這種無人機完全不受電子戰系統影響,在俄烏雙方電子戰能力都取得長足進步的背景下尤為寶貴。
重達3噸的FAB-3000航空高爆炸彈的投入使用,展示了俄軍對大規模毀滅性打擊能力的重視。這種巨型炸彈即使沒有直接命中目標,也能通過爆炸沖擊波對敵方造成嚴重殺傷。
俄軍也推出了“錦葵”輪式自行榴彈炮,這是俄羅斯第一種輪式自行榴彈炮。它采用8X8全驅動輪式卡車底盤,戰斗全重32噸,可由伊爾-76運輸,公路時速可達80公里,滿油續航里程1000公里。
![]()
這些創新體現現代戰爭的一個關鍵特點:即時適應與快速迭代。俄烏沖突已成為新武器和戰術的試驗場,雙方不斷開發并實時測試新裝備,失敗設計很快被淘汰,成功方案則迅速推廣。
未來坦克的發展方向或許不再是厚重的裝甲,而是隱身技術、主動防護系統和遠程精確火力的結合。俄羅斯已經在開發像T-14“阿瑪塔”這樣的新一代主戰坦克,它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無人炮塔和主動防護系統。
![]()
美國陸軍也在規劃研制具備較強防護能力和遠程網絡化精確直射火力的輕型坦克,力爭在2025年裝備部隊。這些嘗試都將重塑下一代陸地作戰平臺的面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