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最近,在東歐戰場上,203毫米口徑的自行榴彈炮重返戰場,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在使用蘇制的2S7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與此同時,歐美國家也曾裝備過M110型203毫米榴彈炮。
與常見的155毫米榴彈炮相比,203毫米炮彈的重量幾乎是155毫米的兩倍,這意味著更大的爆炸威力和殺傷半徑。
![]()
巨炮的昔日輝煌
203毫米榴彈炮并非新鮮事物。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曾大力發展過這種口徑的重型火炮。
美國研制了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最大射程接近30公里,至今仍在日本、韓國等國服役。
作為對應,蘇聯在1975年推出了2S7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其最大射程可達約37公里,明顯優于同期美制型號。
與155毫米榴彈炮相比,203毫米在打擊威力上的優勢極為明顯。普通155毫米炮彈重量大約50-60公斤,而203毫米炮彈整重通常在100-110公斤左右。
![]()
彈丸重量的倍增帶來的是爆炸威力、殺傷半徑和穿透力的大幅提升。
中國也曾涉足這一領域,研制了FGT-203毫米牽引火炮,被譽為“亞洲第一炮”。
這款火炮最大射程可達50公里,超過了當時美俄的同類型火炮。
遺憾的是,FGT-203毫米牽引火炮項目在1991年底因技術原因和不符合現代戰爭要求而終止,中國轉而繼續發展155毫米火炮和大口徑遠程火箭炮系統。
![]()
現實挑戰與未來可能性
203毫米榴彈炮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但也存在不少短板。最明顯的就是射速問題。
無論是美制的M110還是蘇制的2S7,203毫米自行榴彈炮的射速都只有每分鐘1-2發左右。而現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射速普遍可達每分鐘6-8發。
這意味著在相同時間內,155毫米火炮可以投射更多的彈藥。
此外,203毫米火炮系統更為笨重,機動性較差。以中國曾經研發的FGT-203毫米牽引火炮為例,戰斗全重達16噸,自行型號更是高達28.5噸。
在現代戰場上,如此笨重的系統很容易成為敵方打擊的目標。
![]()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隨著技術進步,155毫米火炮的射程已經大幅提升,部分甚至接近或超過了傳統的203毫米系統。
此外,現代戰場上的遠程打擊手段日益多樣,除了大口徑榴彈炮,還有導彈、火箭炮和精確制導彈藥等多種選擇。
既然如此,為何203毫米榴彈炮如今在東歐戰場重獲青睞?實戰表明,在面對堅固掩體和高價值目標時,203毫米炮彈的巨大威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么烏克蘭和俄羅斯都在沖突中重新啟用這種看似過時的武器。
![]()
對于解放軍而言,發展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在技術上已無重大瓶頸。真正的關鍵在于作戰需求與成本效益的平衡。
如果決定裝備,解放軍很可能會選擇履帶式或輪式自行炮形式,而非過去的牽引式。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全球范圍內幾乎沒有國家在21世紀推出新一代的203毫米主力火炮,中國的FGT-203毫米牽引火炮也最終止步于測試階段。
但在烏克蘭和俄羅斯軍隊手中,這些冷戰時期的“恐龍”依然在戰場上發揮著余熱,用簡單的暴力美學詮釋著“口徑即正義”的古老法則。
科技在進步,戰爭形態在演變,但追求更大威力的本能始終未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