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1860年8月,大沽口炮臺在英法聯軍的轟擊下慘遭摧毀。稍后,攝影師費利斯與亨利進入廢墟,首次使用照相技術標注這座原始要塞。在他們留下的照片角落里,赫然出現一種詭異古老武器--諸葛連弩。
當時的西洋人并不清楚,自己尊奉的羅馬先祖曾裝備過類似武器。只不過在中國,又和人們心目中的智慧化身牽扯到一起。
![]()
大沽口炮臺廢墟中的諸葛連弩
事實上,最初的弩可能源于西南山區,屬于獵戶開發出來的特型武器。在秦國南下滅蜀,以及楚國積極向西擴張后,迅速被戰國初年的列強所重視。
盡管各方面性能都不如傳統弓箭,但使用者無需長期訓練,即可掌握大概的使用秘訣。對于急需擴充實力的七雄而言,無疑是相當好用的平價神器。
![]()
秦漢時期的青銅弩扳機
稍后,結構更復雜的連射便孕育而生。當代考古學家曾在江陵望山楚墓中,發現過一次性可發出2支箭矢的早期版本。
其原理也不復雜,就是重復性地推動-拉動弩臂,成為先秦兵法中所提到的“發機”原型。奈何射程太近,又無法使用破壞力更大的重型箭矢,所以到兩漢時代都沒能真正普及。
![]()
楚國古墓中的木質連弩部件
三國時代,諸葛孔明根據前人研究成果,通過改良構件提升弩機威力。這種新式連弩被當時人稱為元戎,曾被蜀軍用于伏擊作戰,在木門道擊殺曹魏大將張郃。
不過,根據現存出土文物,當時的主流裝備依舊是單發弩機。其使用方法與先秦時期并無差別,士兵張弦裝箭時,可以用弩牙扣住弓弦,將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內,再讓箭的末端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并通過望山瞄準目標。
![]()
諸葛亮的確有改進弩機 但與后世的連弩沒直接關系
與此同時,西方世界亦有自己的早期連弩版本。公元前3世紀,譬如羅德島的狄奧尼索斯就把箭矢裝在一個垂直彈匣里,再把弓臂固定于銅制機架,用絞盤先張弦待發。其頂部設有一垂直箭匣,可容十幾支短箭。側身裝有搖槽輪或鏈輪,士兵每轉一齒,就能帶動活動滑塊完成發射。
盡管這種武器的射程可達200-250米,但結構相當復雜精巧。不僅制作起來費時費力,連日常維護都需要使用者有相當工藝基礎。故而不屬于單兵使用范疇,更多是出現在城市攻防與艦隊決戰場景。因此,從未獲得全面推廣,僅僅是在小范圍內使用到中世紀時期。
![]()
可連續發射10箭的古典西方連弩炮
直至元明時期,今人熟悉的正版連弩才被開發出來。雖被冠以諸葛亮的大名,實則與往日的蜀漢權臣沒有任何關系,反倒與古典西方的機制更為類似。
這種正牌諸葛連弩的工作方式,成功融合“箭匣供彈 + 杠桿掛弦 + 重力落箭”三大機構。但堅持保留古典漢弩的“一推一拉”上弦模式,讓使用者可向前推動手柄,將箭從頂部的木匣內掉落至凹槽,從而實現順暢發射。
![]()
正在使用連弩的李朝水師
每次備箭10支,只是為單兵考慮而縮小到最迷你程度。有效射程僅30-50米,只適合與近程壓制,無法與復合弓、火繩槍或重型單發弩相提并論。
所以,無論《天工開物》還是《武備志》,都提及諸葛連弩的使用者多為南方人。除大戶人家雇傭的保鏢外,還會臨時配發給老弱婦孺協助守城。整體評價非常中肯:技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
![]()
明朝兵書里的諸葛神弩圖解
清朝建立后,傳統弩機在軍隊中已無生存空間。無論重視射藝的八旗子弟,還是沉迷減配版火槍的綠營,乃至為爭奪地盤而聚集起來的宗族團練,都鮮有將諸葛神弩視為真正武器。更多時候是拿來充當娛樂用品。
若非萬不得已,絕不可能有人寄希望于用來上陣殺敵!
![]()
清朝人繪制的諸葛連弩使用圖
當然,出現在英國人照片中的落后武器,又何止諸葛神弩一種。從17世紀水準的紅衣大炮,到粗糙的實心炮彈,以及鳥槍、抬槍、藤牌與粗制濫造的刀劍,幾乎都有資格被送進博物館參加展覽。
奈何使用者們無權裝備更好的武器,指揮官僅能將勝利秘訣寄希望于赴死決心,而真正的決策層卻醉心于所謂定力......
![]()
![]()
![]()
![]()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