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年,中國房價像坐上了火箭。一線城市幾百萬一套、二線城市寸土寸金,買房成了“全民信仰”。開發商連夜搶地、炒房客徹夜排隊、房價節節攀升,所有人都在賭“明天更貴”。
但你還記得嗎?早在2017年,馬云說過一句被全網嘲笑的話——“未來的房子,會像蔥一樣便宜。”當時樓市正熱,沒人信他,覺得他“不懂房”。可轉眼8年過去,從2021年開始,全國樓市進入“下行周期”,房價平均跌幅超30%,炒房客啞火、售樓處冷清。現在回頭看,馬云那句“房價如蔥”,似乎真的在一步步兌現。
2026年,樓市會走向何方?三個關鍵信號已浮出水面,或許能幫你提前看清方向。
![]()
信號一:深度老齡化來襲,年輕人“接盤”能力下滑
房地產的根基是什么?是人口和需求。沒有足夠的人買房,房價就成了“無根之水”。
最新數據顯示,到2024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過3.1億人,占比22%。預計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4億。而同期,90后+00后合計只有3億出頭。更關鍵的是,這一代年輕人收入增長放緩、結婚率創新低、生育意愿大幅下降。
簡單說,買房的主力人群在減少,需求在萎縮。老一輩人早就有房,甚至不止一套;年輕人要么買不起,要么不想買。當“接盤俠”越來越少,房價就失去了最核心的“增長引擎”。
馬云的“房價如蔥”,不是指房價跌到幾塊錢,而是說房價會與收入掛鉤,不再是奢侈品。過去,一線城市一套房等于普通人幾十年的收入;未來,這個比例可能會大幅縮小。現在,這種趨勢已經在發生——三四線城市房價腰斬,一線城市“核心地段”也開始松動。
信號二:房子“供大于求”,稀缺性徹底消失
過去十年,開發商拼命蓋房。住建部數據顯示,全國現存房屋存量已達6億套。哪怕每棟只住5個人,也夠30億人居住。而中國人口只有14億,這意味著我們已經“多蓋了一倍的房”。
更糟糕的是,新增供應還在源源不斷進入市場。開發商拿地、建房、賣房的循環仍在繼續,但買房的人卻越來越少。炒房客退出、投資需求銳減、改善型需求延遲,樓市從“賣方市場”徹底轉向“買方市場”。
![]()
過去,買房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閉著眼睛買都能漲;現在,買房成了需要精算回報的理性決策。地段、學區、配套、租金回報率……這些因素都得算清楚,否則可能砸在手里。
當房子從“稀缺品”變成“過剩品”,房價自然會“往下修正”。這不是短期波動,而是長期趨勢。
信號三:保障房集中入市,“平價時代”正在來臨
你注意到了嗎?從去年開始,各地都在啟動大規模保障房建設。根據國家住建部規劃,未來5年將新建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平均每年投放120萬套。
這意味著什么?城市中低收入群體不再需要背幾十年房貸買商品房,他們可以直接通過“房票+保障房”實現安居夢。保障房價格低、位置好、配套全,對商品房市場形成直接分流。
當大量低價保障房入市,原本由剛需支撐的商品房市場會被進一步擠壓。買得起商品房的人更少,開發商為了回籠資金,只能降價促銷。這種“鯰魚效應”會持續推動房價回歸合理區間。
過去,保障房數量少、覆蓋面窄,對商品房市場影響有限;現在,保障房規模擴大、分配機制完善,正在改變樓市的游戲規則。
![]()
樓市“理性定價時代”正在到來
回頭看近五年樓市數據,全國平均房價已從高點下跌30%,二手房掛牌量翻倍增長。一線城市的“核心地段”也開始松動,三四線城市更明顯——鶴崗、鐵嶺、阜新……10萬出頭就能買一套房,這不就是“蔥價”的現實版嗎?
從“全民搶房”到“有人接盤”,再到現在的“無人問津”,樓市的風向徹底變了。2026年,房地產市場大概率會進入“三低階段”:
- 低增長:房價不再暴漲,穩定波動成常態;
- 低杠桿:銀行收緊房貸,炒房徹底失效;
- 低泡沫:價格回歸收入,房子回歸居住屬性。
這才是馬云預言的真正含義——房價不會“跌成蔥”,但會變得“像蔥一樣平常”。
馬云說的“房價如蔥”,并非玩笑,而是一種時代的必然。當人口紅利消失、市場供需逆轉、政策導向變化,房價的“虛高”部分必然會被擠出。
2026年的樓市,不會再有“閉著眼睛買都能賺”的神話,但會有更多“住得起、買得起”的普通人。這或許不是最賺錢的時代,但一定是最理性的時代。
買房,終究要回歸居住的本質。而“房價如蔥”的預言,正在悄悄變成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