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 年的弗吉尼亞煙草種植園里,剛被鞭打過的黑奴湯姆蜷縮在簡陋棚屋角落,傷口還在滲血,第二天凌晨就被監工的皮鞭催著下地。
![]()
在監工約翰的賬本上,湯姆是 "耐用資產"—— 這種 "資產" 似乎永遠不會倒下,除非像上個月逃跑的山姆那樣,被抓住后吊在橡樹上來警示其他人。
白人殖民者口中的 "頑強生命力",從來不是贊美,而是基于利益計算的冷酷判定。1619 年第一批黑人抵達弗吉尼亞后,這種判定就成了奴隸制的隱性注腳。跨大西洋航線上,90 噸的奴隸船能塞進 390 人,黑人被扒光衣服面對面鎖鏈相連,連打哈欠都能碰到對方。
四個黑奴里就有一個死在途中,活著抵達的那些,會被買主掰開嘴巴檢查牙齒,摸遍皮膚評估 "健康度"—— 這種篩選機制,讓白人堅信 "能活下來的都格外耐造"。
![]()
種植園里的生存法則,更強化了這種扭曲認知。南卡羅來納的水稻種植園里,黑奴每天要在齊腰深的沼澤里勞作 16 小時,吃的是摻著沙子的玉米糊,住的是漏風的木板房。
弗吉尼亞的煙草田埂上,孕婦臨產前還在摘煙葉,剛能走路的孩子就要幫忙分揀作物。他們平均壽命不足 29 歲,卻在白人眼中成了 "不知疲倦" 的典型 —— 畢竟只要還能站起來,監工就不會停止驅使。
喬治?華盛頓的弗農山莊里,317 名黑奴全年無休,這位喊著 "不自由毋寧死" 的國父,在日記里記錄的卻是 "黑奴比牲畜更省心"。
這種 "頑強" 的真相,是無數次妥協換來的茍活。1831 年特納起義后,白人頒布了更嚴苛的禁令:黑奴識字即判死刑,反抗者會被割耳、剁腳甚至火刑。亞拉巴馬州的普萊特煤礦里,上萬黑奴被強制挖煤,監工的皮鞭隨時會落下,死亡在這里是日常事件。
![]()
他們不是不會死,只是在被吊死、打死、病死之前,必須持續創造價值。1790 到 1860 年間,84 萬黑奴在國內被販賣,弗吉尼亞就 "出口" 了 30 萬 —— 在奴隸主眼中,這不過是 "移動的財產" 在流轉。
所謂 "永遠不會死" 的神話,在絞索面前不堪一擊。1850 年的路易斯安那,12 名黑奴因偷了一袋棉花被集體吊死。當地報紙輕描淡寫:"必要的損耗"。這種 "損耗" 有明確的使用邊界:當黑奴無法勞動,或試圖掙脫枷鎖時,死亡就成了唯一的結局。
就像 1903 年嘉麗?金賽的 14 歲弟弟,被賣到種植園后再也沒消息,那位母親寫給總統的求救信,最終只能躺在國家檔案局的角落。
林肯簽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時,南方種植園的強迫勞動仍在繼續。即便戰后重建,《吉姆克勞法》又把黑人送進監獄,通過 "勞役償債" 延續奴隸制。
路易斯安那的沃特福德種植園里,有的黑人家庭五代人都在還債,一個月工資連醫藥費都不夠,卻被白人稱為 "自愿勞動"。他們的生命力確實頑強,但這種頑強從來不是天性,而是在絕望中被逼出來的生存本能。
![]()
1920 年的亞拉巴馬煤礦廢墟上,殘留著黑奴的勞動工具。那些工具的主人或許死于塌方,或許死于疾病,或許死于絞刑。白人曾堅信他們 "永遠不會死",但歷史最終證明:死亡不是黑奴的終點,奴隸制的罪惡才是永遠釘在恥辱柱上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