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2027年是兒科服務年,旨在進一步擴大兒科醫療服務供給、增強服務能力。《福建省健康兒童提升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確將“完善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體系”作為核心任務。
近年來,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泉州市新生兒救護中心)以醫改為抓手,織密危重新生兒“生命防護網”,為全省新生兒救治服務體系完善提供“泉州方案”。
首創轉運系統 打造“上車即入院”生命線
“胎齡23周的早產兒,產婦已進產房,需立刻轉運!”今年3月的一個深夜,泉州市新生兒救護中心接到南安市某醫院緊急求助。新生兒科住院總醫師洪文烽與值班護士15分鐘內整裝出發,抵達時孩子已娩出,全身發紺,當地醫護正開展復蘇。
洪文烽立即加入,為孩子氣管插管、接入呼吸機,孩子的血氧與心跳很快平穩;護士同步開通靜脈通路,隨后全程監護血氧、保暖補液,確保孩子平安抵院。
經125天精細化治療,這名泉州地區胎齡最小、體重最低的新生兒順利出院。
“轉運車就是移動ICU,我們有強大的團隊支撐,所以我心里很有底。”在NICU工作6年的洪文烽說。
![]()
▲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副院長、新生兒科帶頭人陳冬梅團隊
自2008年省內率先開展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2016年升級為24小時免費服務)以來,該中心已累計完成轉運16527例。
“早產兒‘黃金一小時’關乎生命!”醫院新生兒科主任王瑞泉介紹,團隊秉持“上車即入院”理念,構建快速響應機制,省內率先開展新生兒ECMO、CRRT技術,年收治新生兒3500余名,搶救成功率99.2%,轉運覆蓋泉州及周邊省市。
![]()
醫療之外,溫暖延伸:該院2017年成立全省首家母乳庫,2021年設立省內首個“早產兒防治與研究慈善基金”,為困難家庭早產兒撐起“保護傘”。
多學科協作 守護“早到天使”全周期
“孩子終于脫氧,能自由呼吸了!”今年6月,早產兒聰聰(化名)的媽媽在微信上向王瑞泉報喜。
半年前,這名胎齡25周的寶寶因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陷入危急,醫院新生兒科聯合心臟外科、麻醉科、彩超科組建MDT團隊,術后助其闖過呼吸、營養、感染等難關。
出院后,團隊持續指導家長,協助聰聰逐步脫離高流量鼻導管吸氧。如今,聰聰已成活潑好動的“小調皮”。
![]()
▲聰聰一家和王瑞泉主任合影
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

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期間,該院新生兒科開展新生兒腹膜透析等5項新技術,填補泉州空白;全國新生兒協作網數據顯示,該院超早產兒搶救成功率列全網第二;今年,《早產兒一體化防治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福建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孩子出院不是終點。”王瑞泉說,科室通過專人提醒隨訪、微信群答疑,今年還為特殊家庭提供母嬰延伸上門服務,開展沐浴撫觸、智護訓練等,讓健康守護“不打烊”。
資源下沉 惠及更多基層患兒
“孩子大便不帶血絲了!”在南安市婦幼保健院陳冬梅名醫工作室,王女士向坐診的工作室專家王瑞泉訴說道,語氣里滿是安心。此前,她兩個多月大的女兒嘔吐、便血,王瑞泉診斷為牛奶蛋白過敏并制定方案,幾天后孩子癥狀好轉。
數據顯示,該工作室成立以來,南安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累計診治823例。醫院還在幫扶下建成新生兒科、兒科病房。
“以前,我們對新生兒復蘇搶救還很生疏,現在已經熟練掌握。”南安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黃慧萱醫師說,如今,科室已能獨立完成新生兒常見疾病治療,新生兒復蘇、氣管插管、臍靜脈置管及無創呼吸機應用等操作。目前收治的早產兒最小胎齡為30周。
目前,泉州婦幼已與5家基層醫院共建新生兒科名醫工作室,聯合27家醫院成立新生兒專科聯盟,推動“專家下沉、技術植入”。
![]()
▲雙科主任基層指導
以新生兒科的成熟經驗為支點,醫院還建成院際轉運—急診—ICU一體化兒童救治體系,協助泉州26家二級及以上醫院建設兒童重癥監護室,緩解基層兒科“看病難”。
王瑞泉表示,下一步,科室將持續完善危重新生兒急救綠色通道,向上對接上海技術、選派骨干進修,向下深化專科聯盟、推進技術下沉與基層培訓,同時加強多學科合作與科研,不斷開展新技術,為全省新生兒醫療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陳坤
通訊員:何毓慧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