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6年,紅軍長征已近尾聲,可為何在一個偏遠山村,卻有一名農婦在山路邊救下了一位負傷的紅軍戰士?這看似偶然的一幕,卻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那一年,蔣介石的第四次“圍剿”剛剛結束,朱毛紅軍在五嶺山脈、湘江河谷間奔波,穿越草地、翻過雪山,平均每天要行軍兩三十里。由于敵人不斷追擊,傷員越來越多,長征隊伍如同被撕裂的布匹。可就在這樣的絕境里,許多隱藏在中央蘇區周邊的村莊,仍舊在暗中支援。普通山民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要冒著被抓的風險去救這些“叛軍”?
初秋的清晨,霧氣還沒散盡,村頭那條彎彎曲曲的土路上,王大娘一如既往背著竹簍上山采蘑菇。她今年五十有余,渾身筋骨硬朗,眼角的皺紋寫滿了饑饉歲月。天剛蒙蒙亮,她就起身做飯,炕上還留著昨夜涼下的玉米粥。她心想:“今兒得多打些蘑菇帶回去,讓公公嘗嘗鮮。”
走到半山腰,一聲微弱的呻吟劃破寧靜。王大娘愣住,蹲下身子,順著聲音找去,只見路旁有個披著破棉襖的年輕人,滿臉泥土和血跡,額頭還滲著汗珠。他的胳膊搭在石頭上,腿部裹著破布,呼吸斷斷續續。王大娘一把扶住他,手腕碰著滾燙的體溫,她知道,這人是紅軍戰士,帶著長槍短炮,披荊斬棘來到這里,卻在最后一步被彈片打傷,倒在了自己常走的路邊。
王大娘聲音壓得很低:“小伙子,別怕。你是哪路?從哪個隊伍跑出來的?”戰士微微睜眼,聲音嘶啞:“我是紅三軍團……跟著大伙兒出去偵察,途中遭伏擊,被敵機追炸,掉隊了。”他又咳嗽幾聲,鮮血從嘴角滲出。王大娘看著他腿上的深口子,估摸得出骨頭也碰著,就連同她頭頂那簇小草,當場都能扎得更深。可她沒有退卻。
![]()
她從竹簍里拿出自己隨身的草藥包,抖開里面干凈的布條和幾把云南白藥的土方,先給他清洗傷口,去掉那些扭曲的泥塊,又用燒開的山泉水沖干凈,最后抹上藥粉、塞進草絨,扎緊。舉手投足間,動作利落而堅定。她舔破嘴唇輕聲說:“撐住,我去村里再背點米和咸菜來。”說完,她腿一彎,便下山而去,留下一把背簍和那抹黑影在山路邊。
可在那樣一個動亂時代,誰敢明目張膽地去救紅軍?萬一被敵人發現,不僅自己要坐牢,還連累全家。王大娘為什么敢?她倒不是胸懷大志,只是父親當年上井岡山時,也靠過老百姓的救助。她念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心里只有一句話:只要是人,就得救。一邊想著,一邊一步步下山,心里卻打起了鼓:要是路遇敵機巡邏,得虛晃一槍。
山腳下的農舍早就傳了風聲:村長家門口站了幾輛吉普車,翻山越嶺的國民黨軍隊要來摸匪。有幾個膽大的村民見到王大娘,還勸她別下山,回去等消息。她只抿嘴笑了笑:“我不管,你們別攔我。”說完便抄小路向后山奔去,那條路人跡罕至,連叢林都快快要合抱成團。
當夜燭火通明,王大娘沒敢直進自家屋子,躡手躡腳把藥箱和糧食放在臨時搭的小土棚里。心里一直惦記著山上的那個年輕人,不知是好是壞。隔天一早,她揣上一碗熱粥,背上幾塊咸菜,披上斗篷又往山路跑。村里的小孩見了打招呼:“王娘,口袋里是不是又裝了山貨?”她笑而不答,只剩下一陣腳步聲在山風里漸行漸遠。
回到救護點,那名戰士蒼白得像張紙,但聽到熟悉的聲音,眼角露出光澤:“王大娘,你回來了?”她蹲下身子,把粥端到他嘴邊,說:“都怪你不躲子彈,咱再挨兩天藥就能下山了。”戰士強撐著咽下粥,又拍拍她的手背:“我叫李清泉,湖南人。你對我這么好,恐怕也是舍不下‘同志’二字吧?”王大娘撇撇嘴:“管你什么人,只要是活人,就別讓他餓著。”
后來,李清泉腿上的傷口結痂,坐在山坡上曬太陽,常常跟王大娘聊起長征路上的見聞:過草地時凍得像麻袋,只剩下皮包骨頭;爬雪山時人走一步就要后退兩步;再后來安順場會議上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商量路線,誰也沒想到能熬到這里。講著講著,他忽然問:“大娘,你家沒人怕我們?”王大娘搖頭:“怕的早就餓死了,抗不過饑荒。你們打到山里來,給老百姓送了米和鹽,也留下了治病的藥。人家怕你們活不過,疼你們像親孫子。”
李清泉愣了一下,輕輕地拍了拍她的手:“大娘,你舍了命保我,讓我怎么回報國家和人民?”她揚揚下巴:“我一句話:打贏仗,讓大家吃飽飯,過好日子。你們年輕人出頭了,我也就放心了。”
半月后,李清泉的傷基本康復。天一亮,他披上破棉襖,背起槍,摸黑離開。離別那天,山路上,王大娘拎著竹簍,一言不發,咬著下唇,就像母親送孩子趕考那樣。李清泉停住腳步,轉身跪下:“大娘,我再也回不來了!請您代我向蘇聯紅軍和八路軍問好,我要把一路的勝利告訴你!”說完他像斗雞一樣一躍而起,消失在林間。
驚喜的是,三個月后,紅軍渡過黃河,召開瓦窯堡會議,壯麗的革命事業正一步步走向勝利。臨走前,李清泉讓人悄悄留下一封信給王大娘:“俗話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若不是你在山里給我插上了‘命根子’,三軍大業哪能重燃希望?謝謝你,我的恩人!”這封信后來被王大娘當成寶貝,夾在被子里,用草繩系好,不讓老鼠咬壞。
那個偏僻的山村,從此多了一個傳奇。村里老人在炕頭講起:“王大娘救的,可不只是一個人,她救回來了我們的未來。”年輕人種地時,也總會遙望遠山,想著那個滿臉泥血、堅毅有力的年輕人。直到解放后,這條山路被修成了水泥路,村里蓋了小學校,孩子們在村口立牌坊:“紅軍王大娘路”。他們不知道路背后的故事,只知那條道路通向希望。
王大娘一生靠山吃山,晚年終于輕松下來,可她從未后悔那次山路救人。她常對孫子說:“當年要不是心里有點激情,我早不管那‘叛軍’了。做人要有骨氣,有擔當。”孫子聽了,拍著胸脯說:“奶奶,我要當紅軍!”她笑得像花:“好,好,長大了跟他們一起守邊防。”
1936年,一個普通的農婦和一個受傷的紅軍戰士,在寂靜的山路上相遇,演繹出最動人的傳奇。他們的因果,就像山間流水,悄無聲息卻能沖破巖石;他們的名字,也許無人記得,但那份堅韌和信念,早已刻在山野間,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里。信息來源:[《長征史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南京大學長征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