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從來不只在前線,也在法律條文、技術儲備和外交秀場里較勁。”」
特朗普的訪亞專機剛落地,美國這邊還沒喘口氣,「日本就放出了“大招”」。
10月30日,特朗普高調宣布“批準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艇”,不到24小時,高市早苗政府通過防務協議透風:「推動“新一代推進系統”潛艇研發」。
明眼人都懂,這哪兒是“新一代推進系統”,分明是盯著「韓國的核潛艇“眼紅”」,想搭美國便車搞突破。日本的節奏很有意思——早在10月22日,小泉進次郎就放話“所有選項都在考慮范圍內”,偏偏等特朗普給韓國開綠燈后才正式表態,這節奏簡直像“等大哥點頭,我再上桌”。
韓國也配合得恰到好處。總統李在明立刻附和,理由是 「“柴油潛艇續航短,跟不上中朝潛艇節奏”」。聽起來是防務需求,其實給了日本一個“合法借口”,順便把自己擺在了“跟風的好學生”位置。
![]()
一、日本的技術儲備:差的只是許可
日本的“有恃無恐”,來源于深厚的潛艇與核技術積累:
- 「常規潛艇」:大鯨級潛艇憑借鋰電池技術,水下續航三周,被稱“準核潛艇”,截至2025年已有3艘入列,第4艘“陸奧號”即將服役
- 「核技術」:1974年就開展核反應堆試航,雖項目叫停但核心技術保留;持有47噸分離钚,核動力關鍵材料齊全
換句話說,日本具備技術和材料,唯一缺的就是“許可證”。這讓所謂“新一代推進系統”,聽起來科學,實則兵器化味十足。
二、法律束縛與社會爭議
日本發展核潛艇面臨法律障礙:
- 《原子能基本法》限制核能僅用于和平目的
- “無核三原則”禁止擁核及核動力系統
- 推進核潛艇需修改《核反應堆控制法》《自衛隊法》等
即便年輕群體支持,反核團體和在野黨仍會嚴密監督,法規修訂注定引發激烈爭議。可日本明顯不把這些當回事——法律條文在野心面前,不過是擺設。
三、美國推波助瀾
美國的角色也耐人尋味:
- 2023年,美軍高層暗示日本可采購奧庫斯級潛艇
- 2024年,推動日本加入奧庫斯第二支柱,意在將防務責任轉嫁盟友
換句話說,「美國在給日本“打氣”」,鼓勵它走向軍事自主化,順便把“太平洋橋頭堡”的帽子扣到日本頭上。
四、地區安全弦繃得很緊
周邊國家早就警覺:
- 中國外交部第一時間要求韓美履行核不擴散義務,維護地區和平
- 俄羅斯9月在南千島群島演習,提前給日本“敲警鐘”
- 韓國直接召見日本駐韓大使,生怕日本突破底線
高市早苗的動作,看似“效仿韓國”,實則是日本“軍事正常化”的又一步試探。特朗普的“批準”只是引子,日本真正想要的是打破戰后體系束縛,自主掌控防務大權。
五、潛在連鎖反應
問題很現實:
- 日本真搞出核潛艇,韓國會不會加碼?
- 朝鮮會不會有新動作?
- 俄羅斯會不會強化遠東軍事部署?
東亞的安全格局,不是某國裝備多就能說話。
「一旦日本跨過法律紅線,整個地區都可能變成火藥桶」。高市早苗算盤打得漂亮,但別忘了,周邊國家的眼睛,都盯著她的下一步動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